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贸易伴随着地区发展而发展,也深刻影响着地区发展与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多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有必要声明的一点是: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圈,它使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甚至非洲的商品贸易得以进行,尽管它不是唯一的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贸易圈(同时还存在着印度洋贸易圈),但是它无疑是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作用十分巨大的贸易圈,尤其是在航海不发达的年代则更是连接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等各个文明区域的最主要的贸易圈。
——古代世界的六大贸易圈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和地中海贸易圈实现沟通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这一现状有何变化?当时中国各阶层是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局面的?
材料一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多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有必要声明的一点是: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圈,它使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甚至非洲的商品贸易得以进行,尽管它不是唯一的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贸易圈(同时还存在着印度洋贸易圈),但是它无疑是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作用十分巨大的贸易圈,尤其是在航海不发达的年代则更是连接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等各个文明区域的最主要的贸易圈。
——古代世界的六大贸易圈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贸易圈和地中海贸易圈实现沟通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这一现状有何变化?当时中国各阶层是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局面的?
2.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主要目的。(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13分)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主要目的。(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13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
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请结合史实举一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
(3)概括近代史上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
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请结合史实举一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
(3)概括近代史上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
2.单选题- (共18题)
4.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下列对该组图片体现的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 |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
C.***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
5.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6.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东南互保”局面。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
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
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
7.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8.
1933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准备长征 |
C.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 |
D.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 |
9.
民国某年12月15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说:“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宣言中声讨的是( )
A.西安事变 | B.伪满洲国的成立 |
C.皖南事变 | D.福建事变 |
10.
下图是某地发现的一张短训班结业证,此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
11.
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抗战结束,国共军队休整 |
B.内战爆发,共产党精兵简政 |
C.中共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成功进行战略反攻 |
D.中共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准备进行战略决战 |
12.
“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3.
下面示意图是1861~1874年间中国北方某港口平均年进口洋布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对图中变化产生的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 | B.传统社会经济加速瓦解 |
C.传统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 D.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兴起 |
14.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搜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开平煤矿 |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
17.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傩戏 |
18.
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A.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
B.都提倡吸收外来文明 |
C.都主张古典文明的复兴 |
D.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
19.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 B.清末新政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20.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民主革命的目标 | B.符合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
C.表达了国共合作的意愿 | D.宣扬了民主自由的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