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 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 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 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 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 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街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 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 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 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 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 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9题)
3.
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这说明“光荣革命”
A.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B. 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 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的地位
D. 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A. 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
B. 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 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的地位
D. 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4.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德国威廉二世是同时代的皇帝。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在德国,威廉二世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维多利亚女王和威廉二世都“统而不治” |
B.英国是世界强国,不需要国王做什么;刚统一的德国则需要皇帝统领国家大事 |
C.两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英王统而不治 |
D.两人都可以解散议会 |
5.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反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 B.联邦制 |
C.总统制 | D.三权分立制 |
6.
“1860年10月19日,即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第二天,咸丰帝命令奕䜣等人“将退兵各层,迅速定议……画押换约”。主持和局的奕䜣就在当天晚上赶忙按照侵略者要求,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由此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从经济上重创清政府 | B.掩盖了其抢劫的罪行 |
C.迫使清政府最终屈服 | D.弥补了战争军费开支 |
7.
下图是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按顺序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
D.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
8.
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清朝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C.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
9.
“在思考中国的这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其他任何战争的时候,笔者必须明白,中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实际上中国像一个百孔千疮的沙袋,一拳击去,沙子四处飞溅。”作者在此认为中国“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人缺乏民族意识 |
B.中国军队战斗力涣散 |
C.君主专制体制的落后 |
D.清政府备战组织不力 |
10.
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传教活动同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民教冲突不断,教案频发,最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造成这一时期“教案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民族危机严重激化了民教冲突 |
C.太平天国运动宣扬拜上帝教 | D.中国民众固有的仇洋排外心理 |
11.
1938年安庆、九江、岳阳先后沦陷,湘鄂赣边区成为第九战区的前哨阵地,(国民政府)军委会就曾指示:“第九战区以九宫山、幕阜山一带为根据地,伺机积极行动,夹击转攻武汉之敌,同时截断敌后方之联络线。”这则指示说明
A.共产党深入敌后坚持游击战 | B.国民党也积极进行游击战 |
C.国共双方争夺湘鄂赣边区 | D.国民党保存实力消极抗日 |
12.
中共经过抗战八年,从最初的两、三万人发展到甚至具备夺取政权的能力。而国民党恰恰相反,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的威望、国民政府的威望、整个国民政府的统治消失殆尽。这说明抗战胜利后
A.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 B.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 |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13.
1940年,蒋介石致朱德、彭德怀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材料反映得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
B.台儿庄战役 |
C.淞沪会战 |
D.百团大战 |
14.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这样评价***:“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这里所说的“找到一条路”是指
A.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中心论” |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
C.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持久战” |
D.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15.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召开七大,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
16.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17.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18.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
19.
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
B.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
C.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
D.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
20.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
21.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