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34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人),犯死罪,皆条所坐(注:坐即罪)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6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有何具体表现?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8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10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样《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产生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给地球带来了更大的战争威胁,甚至是全球毁灭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楚:“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
材料二冷战时期,是固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军备竞赛,在战争边缘保持恐怖平衡,其他国家的核冲动大多被压抑。苏联解体后,美国突显单极优势,近来更以单边主义政策谋求绝对安全,甚至不惜颠覆别国政权,由此引起与其敌对的国家的恐慌,导致核武器成为这些国家的“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据互联网整理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原子弹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爱因斯坦说“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恐怖平衡”是如何打破的?对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2.选择题(共8题)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一事例表明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

5.

玲玲发现家里的小汽车发动机由德国制造,车内音响、导航系统等是日本生产,车辆组装都是在中国完成…对此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6.The failure was a big blow to him,but he wasn't discouraged and soon got as {#blank#}1{#/blank#} as ever,so we say he has the greatest {#blank#}2{#/blank#} in our class. (enthusiastic)
7.The failure was a big blow to him,but he wasn't discouraged and soon got as {#blank#}1{#/blank#} as ever,so we say he has the greatest {#blank#}2{#/blank#} in our class. (enthusiastic)
8.The failure was a big blow to him,but he wasn't discouraged and soon got as {#blank#}1{#/blank#} as ever,so we say he has the greatest {#blank#}2{#/blank#} in our class. (enthusiastic)
9.

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使环境保护有了更严格的法律依据.

①为减少煤燃烧时二氧化硫的排放,对煤炭进行{#blank#}1{#/blank#}处理(填专有名词),同时对燃煤的烟气进行{#blank#}2{#/blank#}处理(填专有名词),防止造成雾霾天气.

②含铬元素的废水必须治理达标.某兴趣小组处理含Cr2O72的废水的方法是用(NH42Fe(SO42将其还原为Cr3+,再用氨水将Cr3+转变成难溶的Cr(OH)3.写出用氨水将Cr3+转变成难溶的Cr(OH)3的离子方程式:{#blank#}3{#/blank#};该方案处理后的废水中因含有大量{#blank#}4{#/blank#}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将CO2和H2按物质的量1:4混合,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可获得CH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5{#/blank#}.

10.

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使环境保护有了更严格的法律依据.

①为减少煤燃烧时二氧化硫的排放,对煤炭进行{#blank#}1{#/blank#}处理(填专有名词),同时对燃煤的烟气进行{#blank#}2{#/blank#}处理(填专有名词),防止造成雾霾天气.

②含铬元素的废水必须治理达标.某兴趣小组处理含Cr2O72的废水的方法是用(NH42Fe(SO42将其还原为Cr3+,再用氨水将Cr3+转变成难溶的Cr(OH)3.写出用氨水将Cr3+转变成难溶的Cr(OH)3的离子方程式:{#blank#}3{#/blank#};该方案处理后的废水中因含有大量{#blank#}4{#/blank#}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将CO2和H2按物质的量1:4混合,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可获得CH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5{#/blank#}.

11.

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使环境保护有了更严格的法律依据.

①为减少煤燃烧时二氧化硫的排放,对煤炭进行{#blank#}1{#/blank#}处理(填专有名词),同时对燃煤的烟气进行{#blank#}2{#/blank#}处理(填专有名词),防止造成雾霾天气.

②含铬元素的废水必须治理达标.某兴趣小组处理含Cr2O72的废水的方法是用(NH42Fe(SO42将其还原为Cr3+,再用氨水将Cr3+转变成难溶的Cr(OH)3.写出用氨水将Cr3+转变成难溶的Cr(OH)3的离子方程式:{#blank#}3{#/blank#};该方案处理后的废水中因含有大量{#blank#}4{#/blank#}元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将CO2和H2按物质的量1:4混合,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可获得CH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5{#/blank#}.

3.单选题(共8题)

1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
A.消灭了法国的保守势力B.摒弃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C.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共和制D.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
13.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利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14.
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
A.李鸿章B.曾国藩
C.张之洞D.袁世凯
15.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16.
在政治对话和论述中加入诗词,这是中国一个从政的传统。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次会谈是()
A.1937年国共谈判B.1945年重庆谈判
C.1949年北平和谈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17.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18.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B.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密切相关
C.中国坚持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与时俱进
D.对外援助主要是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
19.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法国保守势力B.摒弃了封建等级制
C.平民可直选法国总统D.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8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