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它突出反映了
类别 | 政府 | 党派 | 团体 | 驻区机关 | 工人 | 文教卫生 | 私营工商业 | 少数民族 | 宗教 | 街道居民 |
人数(人) | 9 | 6 | 4 | 8 | 53 | 24 | 13 | 13 | 4 | 42 |
比例(%) | 5.11 | 3.41 | 2.29 | 4.55 | 30.11 | 13.64 | 7.39 | 7.39 | 2.27 | 23.86 |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 |
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
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对美国的独断专行十分不满,认为法国在北约中充当了“驯服角色”。戴高乐从1959年开始采取对抗性措施:…….……这些措施使法国逐步脱离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最终迈出了令世人震惊的一步,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一决定意味着法国虽然继续留在北大西洋联盟之内,但已成为北约内。个“不完整的成员”。在当时东西方对峙的状况下,戴高乐的这个决定使得法国在美苏两大对立阵营之间采取独立的外交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维护了法国的国家利益,因而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
(2)有人说“萨科齐背离了戴高乐”,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对美国的独断专行十分不满,认为法国在北约中充当了“驯服角色”。戴高乐从1959年开始采取对抗性措施:…….……这些措施使法国逐步脱离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最终迈出了令世人震惊的一步,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一决定意味着法国虽然继续留在北大西洋联盟之内,但已成为北约内。个“不完整的成员”。在当时东西方对峙的状况下,戴高乐的这个决定使得法国在美苏两大对立阵营之间采取独立的外交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维护了法国的国家利益,因而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沈孝泉
材料二:加入军事一体化机构(北约)后,法国将更强大、更有影响力,因为法国必须成为北约的“共同领导人”之一,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萨科齐的野心不仅在于重返北约,还在于利用北约,增大欧盟独立防务的力量,让欧盟站在与美国抗衡的地位。他的野心也在于,让北约做出有利于法国的改变。在回归北约之前,他就已经想好要如何把北约变得不一样了。——美国《时代》周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60年代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背景。(2)有人说“萨科齐背离了戴高乐”,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单选题- (共32题)
3.
雅典民主制是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它所创立的很多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表格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选项 | 政治家 | 主要内容 | 主要原则 |
A | 梭伦 |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人民主权 |
B | 克利斯提尼 | 实行“陶片放逐法” | 司法独立 |
C | 克利斯提尼 |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 轮番而治 |
D | 伯利克里 |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督机关 | 民主监督 |
A.A |
B.B |
C.C |
D.D |
4.
古代希腊哲哲学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
C.反对问政于民 |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
5.
“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讼争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法律主要是指
A.《十二铜表》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民法大全》 |
6.
《十二铜表法》规定:“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上述规定( )
A.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各族人民 | B.解决了家庭财产纠纷 |
C.掺杂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 D.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
7.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
D.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
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
B.联邦制 |
C.分权制 |
D.“权力制衡” |
10.
史学家钱乘旦说:“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是
A.共和派与君主派势均力敌 |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C.革命使经济发展缓慢 |
D.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
11.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2.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
B.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
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
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
13.
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
A.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
C.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
D.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 |
14.
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
D.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 |
15.
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这属于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 |
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 |
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
16.
清道光帝收到耆英的奏折,更清晰地了解到英方的要求后,作了一些让步,下达谕旨(部分内容):“一、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但再次强调“不准久住据为巢穴”;二、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三、香港仍坚持“赏借”;四、对于赔款不再反对,只是询问款项如何筹措”,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
17.
图中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
B.“弱者”被肢解瓜分 |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
D.“弱者”成为木偶 |
19.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年代 | 阵亡人数(人) | 年代 | 阵亡人数(人) |
1937 | 125130 | 1940 | 339530 |
1938 | 249213 | 1941 | 144951 |
1939 | 169562 | 1942 | 87719 |
A.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 |
20.
1940年9月,《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 )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 B.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
C.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 | D.徐州会战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 |
21.
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独立宣言》发表 |
B.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
C.自由女神像落成 |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
22.
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巴黎公社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俄国十月革命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23.
1881年,在巴黎公社失败十周年之际,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强调: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这里说的“特殊条件”指
A.巴黎工人不掌握军队 |
B.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
C.缺少社会主义者的领导 |
D.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工人 |
24.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
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
25.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时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
B.各族人民都可以选举自己的人大代表 |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
26.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27.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
28.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29.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这些原则”是指()
A.独立自主的原则 | B.求同存异的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不结盟的原则 |
30.
1987年,美国《时代》以美日关系问题作杂志封面(tradewars意为贸易战,如图);1991年日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


A.美国世界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
B.日本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
C.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D.两极格局仍将长期存在 |
31.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和平砥柱》演说中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述演说的主要目的是
A.制造西欧与苏联的矛盾 |
B.宣告“冷战”开始 |
C.呼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
D.揭露苏联侵略扩张、称霸欧洲的野心 |
32.
某学校的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这些材料冠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
B.和平与动荡并存 |
C.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
D.多极化趋势加强 |
33.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 |
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 |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 |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