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坏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材料二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四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民国初年的西式民主实验,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特定坏境下罕有之个案,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值得研究总结之遗产。此次实验虽有其重要意义,如普及了民主观念,实践了民主操作,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成功。
——摘编自汪朝光《辛亥革命开启共和时代:民主政治实验需实力支撑》
材料二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 大事 |
五月五、六日 |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 |
五月七日 |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
五月二十日 |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
六月五日 |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四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西式民主实验”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积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世界各国人民反对超级大国干涉、控制,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争取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愿望也日益高涨。实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而建立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民主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结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一要求与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相吻合的。西方国家内部经济矛盾的发展以及欧元区的建立,中国、印度和东盟等新兴国家或区域集团的逐步崛起,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恢复与发展,都预示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已经开始。
——摘编自张宏志《剧变后的反思:苏联解体与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别反映了什么事件?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随着冷战体制的瓦解,世界各国人民反对超级大国干涉、控制,争取国家的独立自主,争取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愿望也日益高涨。实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而建立一个相对更加稳定的、民主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结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一要求与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相吻合的。西方国家内部经济矛盾的发展以及欧元区的建立,中国、印度和东盟等新兴国家或区域集团的逐步崛起,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恢复与发展,都预示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已经开始。
——摘编自张宏志《剧变后的反思:苏联解体与中美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别反映了什么事件?并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3.
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
4.
1692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任职法案》,被上院否决,次年重提之,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直到1707年做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通过。这说明
A.议会的立法权已经丧失 |
B.英王仍然掌握着立法权 |
C.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
D.权力部门间存在着制衡 |
5.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
8.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
B.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
C.中国无世界知识 |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9.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
B.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 |
C.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
D.都是巩固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方案 |
10.
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
A.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
B.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 |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
D.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 |
11.
***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A.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 B.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
12.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在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中指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应是
A.辽沈战役 |
B.淮海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13.
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A.全国扩大解放区 |
B.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
14.
巴黎公社成立时期,一位在巴黎的俄国人说:“破天荒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不是沽名钓誉者,不是空谈者,而是劳动的人,真正来自人民的人。”材料中的“破天荒”实际上反映了巴黎公社
A.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
B.倡导公仆意识和精神 |
C.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 |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15.
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这说明
A.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 |
B.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 |
C.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
D.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
16.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反映出台湾
A.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
C.发出了谋求台湾独立的信号 |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
17.
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
A.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司法权 |
C.城乡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重要内容 |
D.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 |
18.
2015年4月10日,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发表讲话说,亚非各国领导人将于4月24日在万隆重演60年前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这主要是为了纪念
A.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
B.两大阵营形成并走向对峙 |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19.
依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1971年 | 1978年 | 1980年 | 1981年 | 1984年 | 1988年 |
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中的席位得到恢复。 | 中国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 |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得到恢复,同时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代表权。 | 中国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上当选为人权委员会成员。 | 中国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成员国。 |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依据上表,我们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A.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由不结盟调整为结盟 |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根本出发点 |
D.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
20.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21.
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B.强权政治成胁世界和平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22.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 |
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 |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 |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
23.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