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屈尊的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态度,并予以简要评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态度,并予以简要评析。
2.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2.单选题- (共26题)
4.
1911年,孙中山曾说:“每省对于其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整理统御之责;但于各省之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此新政府之成立,不必改其历史上传来之组织,如现时各省本皆设一督或一抚以治理之……但昔之督抚为君主任命,后此当由民间选举。”在此,孙中山强调
A.联邦制原则 |
B.共和制原则 |
C.分权制衡 |
D.民主选举 |
5.
(题文)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A.巩固了北部地区资产阶级的统治 |
B.满足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
C.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
6.
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
B.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
C.国会、首相、上议院 |
D.首相、国会、上议院 |
7.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形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二次建交高潮。该外交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
A.推动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共识 |
B.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
D.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10.
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时期郡县数 | 西汉 | 西晋 | 唐前期 |
苏南浙江 | 会稽郡北部31县 | 5郡57县 | 苏州等13州74县 |
江西 | 豫章郡18县 | 6郡58县 | 洪州等7州34县 |
福建 | 会稽郡南部1县 | 建安、晋安2郡14县 | 福州等5州28县 |
A.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 |
B.江西受隋末战乱影响最大 |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南方 |
D.福建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
11.
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
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 |
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
12.
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卷5《风俗·女仪》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这表明当时在中国某些地区
A.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 |
C.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 |
13.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A.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4.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
15.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
B.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C.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
16.
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
17.
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
年代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1870 | 23.3 | 13.2 | 10.3 | 3.7 |
1887—1895 | 28.6 | 13.9 | 8.6 | 3.4 |
1896—1900 | 30.1 | 16.6 | 7.1 | 5.0 |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
A.俄国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 B.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
C.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 D.法国的经济已出现严重负增长 |
18.
有学者研究发现,1895—1911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B.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 |
C.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
D.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
19.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可以随时查核。”这说明开平煤矿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
21.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
22.
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
23.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
B.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D.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
24.
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表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25.
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农业集体化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26.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27.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A.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B.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农业生产责任制 |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
D.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及其建设 |
28.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