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所反映的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材料一 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日本臣民待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所反映的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三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2.单选题- (共21题)
2.
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 |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
D.扭转贵族受贿贫污的局面 |
3.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
4.
“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
B.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
C.废除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 |
D.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服务 |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
A.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 |
B.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 |
C.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 |
D.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 |
7.
汉密尔顿从在军纵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战后亲身体验到的美国政府软弱无力的窘境中认识到,美国要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建立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B.联邦制 |
C.共和制 |
D.三权分立 |
8.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严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0.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
D.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 |
11.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2.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13.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
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
14.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辛亥革命 |
15.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开放通商口岸 |
16.
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
17.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
18.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日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
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
D.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
19.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②“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③“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①“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②“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③“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A.②③④① |
B.④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③②①④ |
20.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21.
歌词“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上述歌谣中没有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A.北伐战争 |
B.南昌起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