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是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以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1题)
3.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上述规定体现了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买卖双方关系紧张
D.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激烈
4.
15、16世纪发生的那些事变: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商业发展、民族国家等,都不是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只是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点上先走出一步,结果就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对英国克服专制王权和专制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最后用暴力革命解决了个人专制的问题
②最后用非暴力手段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③光荣革命前实现了向立宪君主制转变
④英国克服专制权力推动了自身发展
①最后用暴力革命解决了个人专制的问题
②最后用非暴力手段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③光荣革命前实现了向立宪君主制转变
④英国克服专制权力推动了自身发展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5.
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史实 | 推论 |
①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法律基础 |
②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 | 总统对国会负责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 |
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实行 | 统一后的德国依旧推行君主专制政体 |
④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 标志着法国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
1832年的改革法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议席分配两个主要方面,根据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新城镇和工业选区的中产阶级当选议员的机会增大了。这次改革
A. 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
B. 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资格并分享权力
C. 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普选权和政治参与
D. 使中产阶级立即获得政治上的控制权
A. 使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择权
B. 使工人阶级获得选举资格并分享权力
C. 实现了全体公民的普选权和政治参与
D. 使中产阶级立即获得政治上的控制权
7.
“(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平等 |
D.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得以正式确立 |
8.
“这个新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国家采用一套新的原则立国,即平等、自由、民主、法治、权力平衡,它否定王权,建立了共和国。□□不仅解决了独立和统一的问题,而且使源于英国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19世纪时能填入上述方框的国家是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A. 德国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9.
下列对1871年刚刚统一后的德国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统一后联邦制德国成为民族独立国家 |
B.政治体制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 |
C.权力大的联邦议会经由选民普选产生 |
D.权力小的帝国议会是代议机关 |
10.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两位同学对此发表不同意见:同学甲: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表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某些近代民主政治色彩同学乙:全国普选的帝国议会对于刚刚摆脱分裂的德意志来说具有国家统一的象征对上述两位同学的意见,你认为
A. 甲对,乙不对
B. 乙对,甲不对
C. 甲和乙都不对
D. 甲乙说的都对
A. 甲对,乙不对
B. 乙对,甲不对
C. 甲和乙都不对
D. 甲乙说的都对
11.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2.
在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 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 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 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A. 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 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 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14.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
B.美国对“求同存异”方针的评价 |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
D.美国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
15.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到欧洲》指出:“在法国、德国设计出欧洲共同体这样一种制度性创新方式来振兴本国经济的时候,英国却采取抵制和不介入的立场。”但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从抵制欧共体到加入欧共体的主要原因是
A.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其重整大国地位
B. 英国霸主地位丧失,不得不依附法、德
C. 欧洲一体化动摇了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D.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英、德和解
A.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其重整大国地位
B. 英国霸主地位丧失,不得不依附法、德
C. 欧洲一体化动摇了英国传统的大国地位
D. 参与欧洲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英、德和解
16.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生产力水平低下 |
C.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D.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
17.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方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B.政府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C.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
D.财富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
18.
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
19.
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
B.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
C.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
D.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
20.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
21.
1981年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
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
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
D.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
22.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