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三国到北宋,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逐渐扩大到闽广地区。当时的制棉工具仅有铁杖和小竹弓,制棉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到南宋末年,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已扩大到江南地区。棉布经纬纱相当均匀一致,南宋的棉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元代,黄道婆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家庭手工业开始增添棉纺织业。
政府允许百姓将税粮折合成棉布加以征收,加之《农桑辑要》《农书》等农业书籍将棉纺织技术加以总结推广,共同促进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大发展。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加之生产上积累的丰富经验,棉纺织业非常发达,遍及全国,产品精美丰富。清代,中国棉布大量出口到西方。鸦片战争后,西方大量廉价的棉布输入中国,洋布逐步取代土布,传统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大量东方廉价棉布涌入英国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刺激了国内商人对东方棉纺织品的模仿,现代棉纺织业的雏形开始在英国出现。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手工业者高昂的工资使得英国棉纺织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种情况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不久,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生产的效率,扩大了工业规模,强大的经济力量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固有的禀赋矛盾:一方面,棉花要从外国进口;另一方面,英国国内市场有限,不足以使其保持持久的增长优势。英国棉纺织工业凭借政府的力量,在克服固有禀赋矛盾的过程中,统合起世界各个相关地区,对全球体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条件,并说明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从三国到北宋,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逐渐扩大到闽广地区。当时的制棉工具仅有铁杖和小竹弓,制棉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到南宋末年,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已扩大到江南地区。棉布经纬纱相当均匀一致,南宋的棉纺织技术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元代,黄道婆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原有的纺织工艺结合起来,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家庭手工业开始增添棉纺织业。
政府允许百姓将税粮折合成棉布加以征收,加之《农桑辑要》《农书》等农业书籍将棉纺织技术加以总结推广,共同促进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大发展。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提倡植棉加之生产上积累的丰富经验,棉纺织业非常发达,遍及全国,产品精美丰富。清代,中国棉布大量出口到西方。鸦片战争后,西方大量廉价的棉布输入中国,洋布逐步取代土布,传统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大量东方廉价棉布涌入英国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服饰革命,刺激了国内商人对东方棉纺织品的模仿,现代棉纺织业的雏形开始在英国出现。18世纪中期以前,世界各地的棉纺织业都属于手工业经济。手工业者高昂的工资使得英国棉纺织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种情况迫使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寻求突破。不久,一连串机械化操作开始在英国率先实现,极大地提高了棉纺织生产的效率,扩大了工业规模,强大的经济力量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固有的禀赋矛盾:一方面,棉花要从外国进口;另一方面,英国国内市场有限,不足以使其保持持久的增长优势。英国棉纺织工业凭借政府的力量,在克服固有禀赋矛盾的过程中,统合起世界各个相关地区,对全球体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松、马瑞映《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条件,并说明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在党中央和***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在党中央和***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末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邦率大军入秦都成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萧何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楚汉战争爆发后,萧何担任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成为西汉建国的第一功臣,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封为野候。萧何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成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麒麟阁”贮存贤臣画像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摘编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萧何为汉朝建立和巩固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萧何文化建设措施产生的主要结果。
材料:刘邦率大军入秦都成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萧何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楚汉战争爆发后,萧何担任丞相,留守关中。转送粮草,军需无乏,成为西汉建国的第一功臣,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封为野候。萧何极注重图书事业的建设,汉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于未央宫内,“石渠阁”以储入关所得秦朝书籍以及入成阳以后所得的图籍、档案;“麒麟阁”贮存贤臣画像等典籍;“天禄阁”专藏各地所献秘本珍本和处贤才硕学之士。此三处为汉代官府主要藏书楼,由此奠定了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摘编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萧何为汉朝建立和巩固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萧何文化建设措施产生的主要结果。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白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中国近代史大事记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由之路”白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10题)
6.
古雅典法律规定,外邦人不能够自己出庭,不得拥有不动产,但却要为雅典服兵役,还要交纳象征其地位的一种人头税。雅典的奴隶出庭作证时,只有在挨一顿打之后,其证词才被认为是可信的。这说明古雅典
A.依靠习惯法维系社会关系 |
B.民主政治明显具有虚伪性 |
C.民主的主体受到严格限制 |
D.审判过程虽公正但较随意 |
7.
1695年英国议会指责政府打击法国海盗不力,迫使国王威廉三世成立了贸易局。1697-1699年,在议会压力下,威廉被迫收回赏赐给外国宠臣的爱尔兰土地,将6万陆军削减到了7000人。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受制于议会 |
B.议会居主导地位 |
C.君主立宪制确立 |
D.军权附属于国王 |
8.
1937年9月国民政府修订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去其中原先规定的“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这一修订的目的在于
A.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
B.消除国共之间的尖锐矛盾 |
C.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
D.加强对新三民主义的宣传 |
9.
1956年,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公报》,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这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前奏。该公报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A.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
B.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成 |
C.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
D.西欧国家开始走上联合之路 |
10.
两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这一状况主要反映出宋代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D.农耕技术持续提高 |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界爱国人士掀起了“收回矿权”、“设厂自救”的群众运动。截至辛亥革命前,山西、山东、奉天、安徽、四川、云南、湖北等省相继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一些矿权。这些活动
A.是清末新政的具体实践 |
B.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动 |
C.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
D.延缓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
12.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
1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启蒙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再到“全盘西化”。这一过程中
A.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复兴 |
B.资产阶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C.西方文化因素比重渐趋增大 |
D.中西合璧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
14.
西周官学对“非我族类”、贫与贱者不教。到了春秋时期,孑L子兴办私学,不仅把教育推及“蛮夷”,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这种把贵族文化大众化的举措
A.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型 |
B.结束了商周时期世官制度 |
C.使我国学校教育开始普及 |
D.推动儒学过渡为社会主流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