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322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古往今来,不同政权组织形式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图1

材料二、图2
材料三
如表所示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1979——﹣2000年
全国人大通过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2)材料二图中所示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其所体现的两大原则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文明进程发展的趋势。

2.单选题(共27题)

2.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义和团
A.极端排外情结
B.盲目排斥洋货
C.滥杀无辜百姓
D.维护传统社会
3.
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4.
观察下图,当时***致信并盛赞蒋介石,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A.出师讨伐北洋军阀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倡议国共两党合作D.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5.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
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
6.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7.
“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
9.
近代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
A.
B.
C.
D.
10.
1894年11月《纽约世界报》谴责日本时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11.
(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2.
如图,观察图,导致中共党员数量和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合作实现推动工农运动高涨
B.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重新选择
C.红军长征推动农村革命运动高涨
D.日本扩大侵华对革命力量的打击
13.
如图,观察图,对图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进攻长沙是为掩护起义主力向井冈山转移
B.起义部队转向农村是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
C.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
14.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茅盾在《林家铺子》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里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小说刻画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九一八事变
15.
学者杨奎松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日战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6.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7.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19.
方寸邮票见证历史。如图所示的邮票发行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0.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一“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
B.“民意”指反对蒋介石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D.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等,“得人心者得天下”
21.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2.
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基础,成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制度
23.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24.
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叙述,确切的是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②讨论了国名、国旗、国歌等问题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2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不包括
A.“一国两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
A.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3.选择题(共5题)

29.中国计划于2013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和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飞行试验任务。这反映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③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人能够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30.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为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是中国引以为傲的民营企业。以下是华为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材料二:2008年,华为公司累计捐赠款物8430万支援汶川灾区;2016年,新款手机包装所使用的纸张,均来自于管理良好的森林,机身在材质方面采用可循环使用或可降解材料。

32.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下面练习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33.

阅读下面《故都的秋》选段,完成下面练习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