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传统的理解见仁见智。在词源学上,“传”与“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传,续也”。“统,绪也”。传统,本意是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在西方,英文tradition(传统)源于traditio。在罗马法中traditio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传统的概念作出现代的解释:“传统从字面上来看,凡是我们文化中从过去流传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可称之为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特指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
材料对传统的理解见仁见智。在词源学上,“传”与“统”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传,续也”。“统,绪也”。传统,本意是谓帝业、学说等世代相传。在西方,英文tradition(传统)源于traditio。在罗马法中traditio是转移私人财产拥有权的一种方式。《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传统的概念作出现代的解释:“传统从字面上来看,凡是我们文化中从过去流传或遗留下来的内容,都可称之为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传统特指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古老的,而且我们还赋予它们以现代的价值。”
——摘编自夏锦文《社会变迁与中国司法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
围绕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法律一览表
时间 | 出台律法 | 备注 |
1903年 | 《重订铁路简明章程》 | 规范铁路修建管理,对外资筑路提出某些限制。 |
1904年 | 《商会简明章程》 | 大力劝办商会,中国第一部关于商会的法律文件。 |
《学堂章程》 | 规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制、任务和管理细则。 | |
1906年 | 《破产律》 | 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加强管理和保护。 |
《奖给商勋章程》 | 奖励工商业发展 | |
1908年 | 《钦定宪法大纲》 | 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其中限制君权的条款。主要内容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 |
1909年 | 《法院编制法》 | 规定了法院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
1910年 | 《大清新刑律》 | 废除“凌迟、枭首”等苛刑,中国第一部刑法典。 |
《大清矿务章程》 | 参照外国法律制定的较为完整的矿业法规。 | |
《大清著作权律》 | 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 | |
1911年 | 《大清民律草案》 | 民法与刑法分离并独立出来,中国第一部民法典。 |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我们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推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社会并不是绝对封闭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血缘与地缘纽带正趋向松弛,差序格局被打乱,横向关系扩张并重排,纵向等级扁平化并错位的新“差序格局”正在形成。
——摘编自袁小平《从差序格局到混合理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发展趋势的原因。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我们的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推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社会并不是绝对封闭不变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相对静态稳定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中国农村社会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血缘与地缘纽带正趋向松弛,差序格局被打乱,横向关系扩张并重排,纵向等级扁平化并错位的新“差序格局”正在形成。
——摘编自袁小平《从差序格局到混合理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之后,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发展趋势的原因。
4.
材料一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少年中国”一词流行起来,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年轻一代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青年人不仅自担责任,似乎整个社会都将希望寄托于年青一代身上。五四时期,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却出现“认同”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主义。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纲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金燕《“少年中国”形象的构建与中国认同危机》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基督教;宗教虔诚;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个人主义。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之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如何凝聚国家认同的认识。
3.单选题- (共14题)
6.
“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上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同时也认为平等并不都能实现。全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由此可知,西塞罗
A.肯定等级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认为人人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C.批评轮番而治造成雅典政治腐败
D.不赞成在雅典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A.肯定等级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认为人人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C.批评轮番而治造成雅典政治腐败
D.不赞成在雅典社会实行民主政治
7.
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以均分。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
A.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
B.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
C.罗马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D.血缘和亲疏是法律实施的基础 |
8.
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
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
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 |
D.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
9.
美国开国元勋亚当斯指出:“梭伦的平衡被破坏,优势被赋予大众……此时雅典人变得越来越民主,‘人民’迫使‘最睿智的人’和‘最能干的将军’违背他们自己的判断,进行了许多‘愚蠢的战争’,国家由此最终遭到毁灭。”为此,他主张美国应实行
A.主权在民 |
B.法律至上 |
C.联邦体制 |
D.分权制衡 |
10.
下图是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对此图的解释,最为全面准确的是

A. 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 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A. 德国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德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人民
C.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D. 德国的政治走向由军国主义而非人民群众来决定
11.
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
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
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
12.
1945年12月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该公报
A.符合中美苏英共同利益 |
B.促进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
C.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
D.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 |
13.
《全球通史》指出:“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
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14.
《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
B.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
C.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
D.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
15.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
16.
美国在19世纪末提出了“海洋自由”原则,与欧洲“海洋霸权”战略形成鲜明对比。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又提出“海洋控制”战略和“陆海空一体战”理论,相继赢得了太平洋战争和美苏军备竞赛的胜利。材料表明近代以来
A.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美国的崛起 |
B.海洋是美国与他国争夺的出发点 |
C.欧洲在理论创新上落后于美国 |
D.美国对外战略务实且具有前瞻性 |
17.
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
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
C.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
D.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
18.
宋教仁曾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始于帕米尔高原。这种宣传旨在
A.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 B.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 |
C.追求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 D.强调人类文明的整体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