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1.
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圃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疾病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 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材料一 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先后三次诏令把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圃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疾病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材料二 汉宣帝坦言郡太守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一官,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公元前66年,又下诏废除了首匿连坐法,并下令赦免因上书触犯他名讳的人。他还先后多次下诏,大赦天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概括“孝宣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汉朝实施的“盐铁官营”政策。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一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
材料二 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
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3.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饶”。请你说明理由。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饶”,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饶”。请你说明理由。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至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
——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至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
——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3)上述材料中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3)上述材料中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4)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9.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王安石变法是在王朝末期时进行的,张居正改革是在国家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时实行的 |
B.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张居正改革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
C.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而张居正改革并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改革 |
D.两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阶级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
10.
下图为北魏“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
B.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
C.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
D.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 |
12.
1072年,某农民因贫困正要背井离乡之际,却意外地从政府借贷来了种子,他努力耕作,收获后不仅还清了本息,还略有盈余。他逢人便夸:“当今皇上的青苗法真是太好了!”这反映出青苗法的实施
①能够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
②能够增加政府的收入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④遭到了高利贷者的强烈反对
①能够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
②能够增加政府的收入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④遭到了高利贷者的强烈反对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3.
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汉化,也就是封建化,在其推行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转变立国之本,以农桑立国 |
B.实行民族迁徙政策,加快民族融合 |
C.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取士的必考内容 |
D.采用汉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
14.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
15.
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C.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
D.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