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试题君之K三关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2.1节)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980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鱼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一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质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2.单选题(共7题)

3.
吴起变法对楚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韩非子·和氏》云:“吴起教楚悼王……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两则材料表明,吴起变法
A.严重打击了贵族政治
B.改变了楚国的社会风俗
C.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之风
D.改变了楚国的经济结构
4.
《商君书》:“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七雄兼并战争
B.百家争鸣局面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中央集权的形成
5.
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
A.吴起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商鞅变法
6.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性质
C.改革的发动者
D.改革的结果
8.
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规定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这一举措的实质是
A.为国家增加收入
B.保障公田的地位
C.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D.保障百姓的收入
9.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成另一个阶层的人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3.填空题(共5题)

10.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11.
春秋时期
(1)齐国________________改革: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__________________”“履亩而税”。
12.
有利条件
(1)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充斥。
13.
战国时期
(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上,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统治者支持: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表现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③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
(4)作用:各国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各国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4.
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政治上: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_____________________统治;世卿世禄制,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俸禄制,中央集权制代替。
(4)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而主张以法治国
的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填空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