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96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8

1.论述题(共1题)

1.
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回顾詹天估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曹操在军阀割据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他一改传统的人才观,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政策。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本家的侄子,曹休被曹操称为“我家的千里驹”,曹操让他与太子曹丕一起住,待之如子。在一次比武会上,他让曹氏宗族的人都穿上红袍,其余将领都穿上绿袍,而他自己也穿绿袍。谋臣荀彧、郭嘉原在袁绍门下,贾诩原在张绣部下,曹操根本不计较他们的出身来历。西凉勇将庞德曾随马超杀伤过曹操的人马,被曹操俘虏后得以重用。在人才培养上,曹操对于物色到的人才,文官一般是先被安排在司空府或丞相府,了解和考察一段时间,再按各人所长授予具体职务。他认为:“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摘编自杜道明《用人之道:成就大业之帝王术》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方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积极意义。

3.单选题(共26题)

3.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造成以上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A.古罗马的法制比较健全,中国从未颁布任何法律文件
B.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
D.古罗马是实行奴隶主民主,中国是地主阶级专制政体
4.
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
B.惩处犯罪的效果性
C.对犯罪证据的采信
D.制定法律的出发点
5.
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这表明美国
A.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
B.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
C.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6.
张佳是一名高中学生,她在研究英国政治制度课题时,摘录了一些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①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② 英国国王既不任免高级文官,也不主持内阁会议  ③ 英国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④ 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
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8.
下面为1917年不同月份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区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情况表。这反映了
 
1917年5月彼得格勒
1917年7月莫斯科
1917年9月彼得格勒
1917年10月莫斯科
得票率
20%
11%
33.5%
51%
 
A.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日益发展
B.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临时政府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决意专制
D.和平夺权成布尔什维克的目标
9.
马克思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出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的破坏的一面,但是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矛盾的加刷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工人运动的推动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
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11.
在今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发的秦墓竹简中,出土了一些法律文书,其中一份资料记录户籍,写着:“某里的无爵平民甲的家外、妻子、子女、奴婢、家财、畜产如下:家屋一栋二屋,各有人口,室皆瓦盖,设有木造的门;种有桑树十株;妻某在逃,不予查封;成年女儿某,未婚;未成年男子某,身高六尺五寸;奴婢:未成年女子某;雄犬一只。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12.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C.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13.
清代康乾时,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14.
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A.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政府
15.
明中叶以来,徽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城,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一现象
A.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加剧了晚明的政治腐败
D.破坏了周边村镇的小农经济
16.
北宋元裙年间都水使者吴安持言:“州县夫役,旧法以人丁户口科差,今元裙令自第一至第五等皆以丁差,不问贫富,有偏重偏轻之弊。请除.以次降杀,使轻重得所外,其或用丁口,或用等第,听州县从便。”北宋李元弼在总结自己当县令的经验时说:“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这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赋役负担不断加重
D.劳役制度发生变化
17.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18.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白银的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世界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流通使用
C.大量白银流入促使中国出现价格革命
D.白银成为当时各大陆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
19.
一位老师在讲课时列出了“首航东方的殊荣”、“意外的收获与遗憾”、“悲壮的凯旋”三个标题,该老师讲述的事件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0.
(题文)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东西方有相同的宗教信仰
B.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21.
(题文)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和金银矿的开发,欧洲国家确立了“非洲眼务于美洲,的总政策。材料中所说的“总政策”体现为
A.向美洲倾销廉价商品B.民引进非洲农作物品种
C.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D.向美洲提供生产设备
22.
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23.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24.
“古代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这段话旨在强调中国与希腊
A.哲学水平有高有低
B.各自在孤立地发展
C.发展道路存在差异
D.历史发展的相似性
25.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强调实用价值
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
D.都有官方印记
26.
《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这与《毛诗)提出“变风”“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这说明《诗经》
A.托物言志
B.借古讽今
C.客观真实
D.反映了时代特征
27.
据古代中国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说文解字》曰:“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而英国生理学家哈维于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用实验方法证实了血液的循环运动。这实质上说明
A.古代中国医学重理论,近代西方医学重实用
B.古代中国医学启发了近代西方医学
C.前者重感性和经验,后者重科学实验
D.前者注重根治间接调理,后者针对表象直接救治
28.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