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学段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82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曹雪芹(1715年—1763年)作品《红楼梦》,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小说情节摘编如下:
第十六回,凤姐和赵嬷嬷谈话时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第八十八回,贾芸求情风姐时说:“听见老爷总办陵工,侄儿有几个朋友办过好些工程,极妥当的。”贾府建造偌大一座“省亲别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专业工匠和“人丁”来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叙述衙门差役打击客商的情景:“更可怜的是那买卖车,客商的东西全不顾,掀下来,赶着就走。那些赶车的但说句话,打得头破血流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1952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英国政府已经着手治理环境污染问题。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经过10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整理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在会上做主题发言时明确指出:“有人认为,公害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以不必注意这个问题。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国家,有的地方环境维护得好,有的地方污染却比较严重,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中国政府高层官员首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中国也存在环境污染。

——岩流《中国的绿色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治污成功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改革开放前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环境问题?
3.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单选题(共22题)

4.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守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该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手工业衰弱
C.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下表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
广东
/
1270
1959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7.
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A.思想解放的程度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经济结构的差异
D.海军实力的高低
8.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9.
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下表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
“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C.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D.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
10.
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手工工场
B.工厂
C.股份公司
D.垄断组织
12.
《马可·波罗游记》对日本的描写:“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这一描写
A.真实可信、影响巨大
B.真实可信、但影响有限
C.毫无根据、亦无影响
D.脱离现实、但影响较大
13.
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14.
“1498年,达·伽马在印度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到16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在西非和东亚之间建立50多处贸易商埠。”材料中的“他们”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人
B.西班牙人
C.荷兰人
D.英国人
15.
某同学在整理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时,整理了以下内容,其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海外殖民和掠夺——资金和海外市场
B.圈地运动——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C.手工工场的发展——机器与技术条件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和经济保障
16.
1860年美国轻重工业的比重为2.4:l,1880年为1.8:l,1900年为1.2:l。这说明19世纪晚期的美国
A.工业发展速度获得飞速发展B.轻重工业发展比例逐渐失调
C.重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D.为发展工业忽视了国计民生
17.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重工业发展迅速
D.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18.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后清政府采纳,决定试办“开采煤铁事宜”。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A.有识之士的对策是防止列强经济侵略
B.煤铁关系到国防民生而且需求量很大
C.富国强兵是政府采纳奏折的主要目的
D.官督商办是洋务企业创办的主要形式
19.
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20.
1954年,在一届人大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三届人大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制定的首要任务
B.实现国家富强是探索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
C.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D.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
21.
下列流行语出现于“大跃进”时期的是
A.放卫星、超英赶美
B.义务教育、希望工程
C.上山下乡、样板戏
D.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22.
下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3.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了,我国进行的新探索是
A.设立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
24.
有学者认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该观点提出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25.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