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78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依据材料所示,提取有关“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谬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贪者,举以为收拏(官奴婢)。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宜贵戚多怒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于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所谈到的商鞅变法中两个重要措施,并谈谈它们对后世历史发展的重大影晌。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相伯,清末民初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l900年他将自己的全部家产——3000亩田产捐给教会,规定将其作中西大学的学生助学金。l903年创办震旦大学院,学校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专业分为文学、质学(科学)两类,后发展为文学、致知(哲学)象数(数学)形性(理科)四大学科。1905年筹建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辛亥革命前后,创办辅仁社(即后来的辅仁大学)和培根女校。
热衷教育救国的马相伯对革命也非常支持。1904年夏。破格录取讥讽时政而被清廷通缉的“要犯”于右任。辛亥革命前后,因其德高望重,孙中山将他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他还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参政院参政、平政院平政等职。袁世凯称帝后,他痛加抨击,认为“天下之大盗.莫大于君主”。
九一八事变时,他发表《为日祸敬告国人书》,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自1932年11月起,他连续四个月发表了l2次国难广播演说。他先后发起组织多种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摘编自李天纲《马相伯卷》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马相伯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马相伯活动的主要因素。

3.单选题(共17题)

4.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公元前4—公元前65)认为,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民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此观点
A.顺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B.表明人类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C.力图把人们从封建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
D.从自然权利的角度论证平等法则
5.
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6.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时间里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7.
彼特拉克说道“自然之物即使是真实的,对幸福生活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我了解动物、鱼类和蛇类的本性,却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的起源和归宿,这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彼特拉克
A.重视人在社会的价值
B.对宗教信仰表示怀疑
C.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
D.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8.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9.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A.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
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
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10.
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B.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C.影响了西方议会制度的建立D.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11.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1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新青年》
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
B.激励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
C.有利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3.
下表搜集了重要的资产阶级文献首次完整出现在中国的概况。它表明
A.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首次传入中国
B.中国人已关注到西方制度背后的理念
C.清政府开始实践“师夷长技”的主张
D.西方民主科学观念通过报刊深入人心
14.
五四运动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目录》;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梁后还有别人提出的国学目录,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列国学目录的旋风。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B.知识阶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新文化运动后期改变了性质和方向
D.知识阶层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5.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6.
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传》记述了***“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下列著作体现***这一探索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17.
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18.
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19.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20.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4.选择题(共1题)

21.

Hello, point to the boy.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