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时间 | 代表人物 | 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或评价 |
BC5世纪 | 希腊史学家 | “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 |
4世纪 | 希腊史学家马尔塞林 | “赛里斯国疆域辽阔,沃原千里……物产也很丰富,有五谷杂粮、干鲜水果、牛羊牲畜,真是应有尽有,品繁而量众。’ |
1304年 | 法国传教士孟特高维诺 |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王能够以其帝国的辽阔疆域、人数众多的居民及其巨额财富而与大汗相媲美。”他服膺于中国人的宽容。 |
1739年 |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阔、最美丽、人口最多、管理得最好的国家”。“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
1793年 | 英方使华代表马戛尔尼 | “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英军只需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
1895年 | 威廉二世 | 欧洲主要国家的统治者们不约而同地收到一幅寄送的油画,幅名叫《黄祸》的画上,代表德、俄、英等7个西方国家的女神,正拿着式器准备抵御即将来临的来自东方的进攻。在远方滚滚烟尘中,类似佛陀的恶神驾驭东方恶龙正在逼近。 |
1993年 | 美国芒罗 | “中国龙已经觉醒,全世界将面临威胁。” |
1997年 | 日本堂义宪 | “面向21世纪,中国朝着再度成为世界中心的目标迈出了一步。” |
——摘编自《世界新闻报》文章《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20世纪外国人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傳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单选题- (共14题)
3.
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的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中,…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
A.“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 |
B.“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 |
C.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 |
D.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 |
4.
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
5.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
6.
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C.两极格局的形成 |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
7.
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于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
①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
②“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③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④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①苏联体制束缚,技术落后
②“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③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
④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8.
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出处 | 论述 |
《汉书•文帝纪》 |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
《汉书•元帝纪》 |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
《后汉书》 |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
A.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
B.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
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
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
9.
“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
B.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C.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
10.
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书中指出:“事实上,这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是在新科学新知识触发下发生的技术大改造,而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用于生产,使生产突然间发生飞跃。这使人们感到,工业革命在这时发生,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过去缺乏应有的知识,也不是由于生产没有发展的潜力,而是由于社会故意压制生产,不让它得到应有的发展。”作者意在说明
A.生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
B.科学理论可以转化成技术运用于生产 |
C.生产经验的积累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
D.社会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 |
11.
1864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的信中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下列主张与上述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 |
D.“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 |
12.
朱熹曾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若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可见,朱熹意在说明
A.立纲纪以求稳定 |
B.循理性而求王道 |
C.正君心以申民本 |
D.省刑罚而薄税敛 |
13.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到:“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下列文艺作品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萧伯纳的小说《苹果车》 |
B.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
C.塞尚的画作《樱桃和桃子》 |
D.毕加索《格尔尼卡》 |
14.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
15.
编写于不同时期的《西学书目表》与《译书经眼录》是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的重要书籍。
据表可知
书籍 | 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 | 外国学者译著 | 中外学者合译 | 中国学者译著 |
《西学书目表》 | 甲午战争以前 | 139部 | 123部 | 38部 |
《译书经眼录》 | 20世纪初年 | 35部 | 33部 | 415部 |
据表可知
A.政治运动推动知识分子转型 |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广泛 |
C.西学传播的片面性和被动性 |
D.国人逐渐接受西方文明 |
16.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
4.选择题- (共2题)
17.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①青春给予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战。②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只要有_______(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都要义无反顾地前行)的勇气。③我们是青春的拥有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勇气是号角,让等待观望的人信心满怀;它就像是给人力量的强心剂,让许许多多精神萎靡的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它也是向前奔腾的激流,推动徘徊犹豫的人勇往直前。
①青春给予我们激情,我们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战。②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只要有_______(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都要义无反顾地前行)的勇气。③我们是青春的拥有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勇气是号角,让等待观望的人信心满怀;它就像是给人力量的强心剂,让许许多多精神萎靡的人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它也是向前奔腾的激流,推动徘徊犹豫的人勇往直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