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729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2.
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北宋的开封社会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
——沈冬梅《中国茶文化》
材料二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
——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1559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

2.单选题(共15题)

4.
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5.
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
A.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
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6.
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得到认可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7.
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8.
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这反映出当时
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
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
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9.
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10.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11.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12.
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13.
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14.
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技术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15.
《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又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C.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16.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间的历史叙述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
岛田虔次(1917—2000)
 
A.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17.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
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8.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