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68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 17 世纪的欧洲,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 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 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 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 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 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 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 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 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 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 18 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 法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李浩结《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
(1)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价值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价值观念的时代背景。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态度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足体系的巨大潜在能量以及文化资源之丰富,足以利用“西学”之新去加固“中学”之旧,或者把绝然不同的西学改装成一种不中不西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固有的发展格局与方向。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217页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他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有改动)
(1)运用所学中国史知识,对材料一划线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用古代和近代各一史实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学”和“西学”关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康有为所领导的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7题)

3.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其著作《1640 年英国革命史》中提到,“光荣革命”是本着宗教精神进行的,而且没有与过去的传统割断联系。它是作为保守力量而不是作为破坏力量而出现的。基佐意在()
A.反对暴力和流血的革命B.批判“光荣革命”的保守性
C.强调“光荣革命”延续传统D.肯定“光荣革命”的历史作用
4.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A.英国下院
B.美国国会
C.法国众议院
D.德国联邦议会
5.
恩格斯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 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 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D. 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6.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A.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B.联合西欧抵制焚苏争霸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7.
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经营方式
B.社会制度
C.工业革命
D.经济政策
8.
1923年,梁启超写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以下观点与梁启超的认识相符的是
A.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
B.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革命成功的前提
C.近代化的决定因素是人格的觉醒
D.全面性的结构变革是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9.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3.选择题(共1题)

10.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