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641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抑商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一以贯之的工商政策,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基础是乡村衣民以及他们的农止生产。商业对乡村农民形成有力冲去:一方面有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着农民;另一方面,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土地,兼并着农人;更重要的是商业活动丰厚的利润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这样就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摘自王俊《中国古代经济》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村己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摘自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三:不可否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从1929—1933年的"大萧条”阴影里走出来,从绝望中看到些许希望。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各国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对经济的恢复发展、社会的稳定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搞自林子勤《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姑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单选题(共18题)

2.
下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1978
56.2
42.9
0.9
1997
41.9
33.9
24.2
2005
31.0
8.0
61.0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4.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5.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话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6.
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
A.妇女地位提高
B.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C.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7.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局(注: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管理上体现出以洋为师的特点B.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经营上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D.为参与市场竞争做好了准备
8.
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9.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政府将一度下放的财权、银行权集中起来,取消企业利润留成办法,并从行政管理上对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削减,建设项目需纳入国家计划。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稳定社会秩序
B.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恢复国民经济
D.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
10.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B.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1.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2.
《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13.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14.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5.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17.
“小平同志晚年提出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特别是他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着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南方谈话澄清的重大问题是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8.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9.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构建新儒学体系
B.提倡知行合一
C.强调社会责任感
D.重建伦理秩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