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6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3

1.单选题(共7题)

1.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
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A.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反对埋首书册
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
小周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
A.都主张权力制约
B.都强调权力集中
C.都主张分权制衡
D.都认可君权无限
4.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

期至

清初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东学西渐”历程开启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5.
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
 
A.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6.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7.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