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5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7/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时代
戏曲之代表
表演区
观众区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
优伶
贵族厅堂、殿庭、院落
殿庭、坐席、帐篷
优伶大都为奴隶
汉魏时期
百戏
百戏是歌舞杂技的融合;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时期
歌舞
歌台、舞台、乐棚
神庙广场
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时期
杂剧
舞亭、乐亭、后台(准备区)
神庙广场、瓦舍勾栏
表演台加上屋顶;出现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明清时期
南戏、京剧其他地方戏
增加伴奏区
神庙广场、街巷、会馆、城乡宗祠、酒楼、茶园
前台加宽,后台加大
 

  ——摘编自罗德胤、秦佑国《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
材料二 梭伦在改革中虽然帮助穷人,但并不赋予穷人和富人两方任何一方以道德上的优越性。他知道富人固然常常是“为富不仁”,但穷人占有了财富也会同样如此。过度积聚尤其僭取的财富像权力一样会腐蚀任何人。他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逊。”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的目的和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措施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梭伦改革所奉行的理念,并分析这种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澎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国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
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队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扰民生”。这种为民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都是十分可贵的。

——摘编自王宏志《从施琅统一台湾看古代“爱国”的含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能够完成统一台湾重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施琅经营台湾的举措及其意义。

2.单选题(共12题)

5.
古罗马《法学总论》中记载了一个典型的要式口约的构成:“你承诺吗?我承诺。”通过这种行为当事人确定的表达了一种负债的意思,然而当事人为什么负债,从要式口约本身无法看出。这反映了罗马法
A.强调对债务纠纷原因的分析
B.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的色彩
C.有利于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D.对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关注
6.
伯利克里强调雅典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表明
A.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B.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司法审判的主观性
C.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D.雅典司法审判并非完全遵从客观理性
7.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8.
唐朝规定:商人必须向政府提交经营商业活动的申请,同时要持有过所和公验,以此作为经过商业要塞的通行证和合法经营的许可证。由此可见,唐朝
A.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经商的行为
B.重视对商业活动进行规范管理
C.严格控制商业活动范围和规模
D.严格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9.
明成化年间,湖广按察司佥事尚褫说:“凡钱粮军储等项,洪武、宣德间,应本色者征本色,应折色者征钱钞。顷来凡遇征输,动辄折收银两。然乡里小民,何由得银?不免临时展转易换,以免逋责。”材料反映了明代
A.农村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负担B.多数人反对赋役征银制度
C.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常以物易物D.官银量少给民众带来不便
10.
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12.
(题文)明末淸初,金圣叹择取历史上各体文学之精粹,选出“六才子书”,即“一庄子、二离骚、三史记、四杜甫、五水浒、六西厢”。李贽也有“宇宙间有五大部文章”之说,与上述吻合的有史记、杜甫、水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这些著作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B.文人们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C.世俗文学登上大雅之堂
D.商品经济下文学观念逐渐开放
13.
南宋周必大的《周益文忠集·与程元成给事札》中记载:“近用沈存中(括)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元初王桢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载,当时有人用锡铸活字印书,但是并不成功。这表明,活字印刷术
A.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B.因科学家努力而发展
C.制作工艺不断完善
D.还不是成熟的技术
14.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往往围绕具体的“事”与“术”展开,徐光启等中国古代科学家也往往侧重于研究农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专注于农业发展之“用”与“术”的学说。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
A.重视逻辑推理B.重视对经验的总结
C.注重实用性D.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15.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6.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