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
2.
“如何走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制订?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孙先生革命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制订?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孙先生革命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的思想有哪些进步之处?
材料一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孙中山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民国的天子……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共同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的思想有哪些进步之处?
2.单选题- (共21题)
4.
秋收起义后,***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如下图),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许多重大问题。形成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8.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A.印刷术 |
B.造纸术 |
C.指南针 |
D.火药 |
9.
(题文)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
C.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
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
12.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就反映了这种特点。材料反映的是
A.宫廷画 |
B.文人画 |
C.风俗画 |
D.工笔画 |
14.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主张
A.“耕者有其田” |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15.
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B.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醒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
C.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
D.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 |
16.
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
A.“三大政策”的推动 |
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
C.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 |
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 |
18.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政治革命”是指
A.实现民族主义 |
B.实现民生主义 |
C.实现民权主义 |
D.实现民族独立 |
19.
1956年4月后,我国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时代变化和新人、新思想的文艺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A.“三个面向”方针的出台 |
B.“双百方针”的提出 |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
D.《义务教育法》的颁行 |
21.
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科技成就是
A.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B.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
22.
“邓小平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邓小平的战略决策是
A.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B.1983年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
C.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
D.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23.
“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是:“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的贡献是
A.“东方魔稻” |
B.两弹一星 |
C.巨型计算机 |
D.载人航天工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