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485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
上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2.单选题(共10题)

4.
雅典舰队的水手和战士主要是由贫穷公民组成,他们是民主制度的坚定捍卫者。公元前411年贵族寡头派桑德等利用舰队征伐西西里远离雅典的机会,在公民大会上取得多数票而废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平民政治地位极其低下
B.民主决策成为时代风貌
C.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民意
D.废除民主制乃众望所归
5.
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这反映当时法国
A.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帝制仍有社会基础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6.
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见下表),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益于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
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
7.
下表为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
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8.
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
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
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
9.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10.
1800—1889年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

据上表可知,19世纪末
A.俄国的农奴制阻碍了外贸发展
B.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
C.世界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更高
D.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11.
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辆:1887年约为2054万两)
A.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12.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13.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