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周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48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仓储制度历史悠久。有资料云:“夫仓谷者,所以广积贮、备凶荒、赡贫乏也。当岁之丰,加增铢两,取之于民而不患其苟;及岁之歉收,开仓廪,施赈粜,亦足以济众。”
材料二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法制大混乱以后,唐朝统治集团格外重视以法治仓工作,隋朝和唐朝都有专门为仓储而制定的法律。唐朝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中有关仓储制度的条款有:……严惩失盗,五品以下官员出库都要经防卫主司搜检,因不搜检而发生盗窃案件,防卫主司应笞二十,并“计所盗之赃”之罪;杜绝损耗,因库址选择不当或晒粮食不及时造成损失的,以“坐赃论处”;提高效率,凡经批准出库的物资应迅速办理出库手续,“受给之官,无故留难”,迟滞一日笞五十,三日加一等,最重的可判徒一年之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仓储发挥的社会职能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制定有关仓储制度法律的意义。
2.
(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从20世纪初开始,勾践成为国民党宣传中的常见形象。国民党教育部批准的《市民千字课》一书强调勾践遭受的耻辱以及克己、耐心的性格,两年内该书发行超过三百万册。儿童文学、戏剧剧本、海报标语、商业广告也引介勾践。三十年代后期,多忽视他所受的屈辱,而强调吴越战争和勾践为复国做的努力。1960年代,吴晗等学者通过报纸、杂志宣传“自力更生”的勾践形象。1960—1961年,演出团体纷纷以“卧薪尝胆”为主题进行演出,其中戏剧超过百部。1990年代以来,常将“夫差”作为反面例子警示领导干部,不能忘记人民和国家利益。同时用勾践激励那些境况不佳的企业负责人,不要放弃希望;告诫求职者不要坚持一开始就要得到完美的岗位,鼓励他们挑战艰苦的工作。
——保罗·柯文《勾践故事在20世纪中国:跨文化视角》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对勾践的评价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和末期对勾践评价不同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它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

2.单选题(共9题)

4.
下表为19世纪40-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时间
满人
汉人
1840年
7人
8人
1864—1866年
0人
15人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
5.
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材料表明
A.手握重兵的军人积极表态
B.国民政府积极抗日的宣言
C.学生的爱国热情激荡全国
D.各路军阀对政府施加压力
6.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7.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8.
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辆:1887年约为2054万两)
A.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9.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10.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
11.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12.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