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41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指出:“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③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材料三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新浪网网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2)材料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什么?简要说明该组织的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亚投行”成立的原因,并指出中国的倡议得到其他国家响应的根本原因。
2.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陈向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2.单选题(共12题)

3.
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在欧洲一个“同盟”走向解体,另一个“同盟”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文中先后提到的两个“同盟”分别是。
A.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共同体
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西欧经济共同体
C.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4年英国设立了两院“欧共体选择委员会”,负责审读有关欧共体的文件和制定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英国议会审读机制的建立
A.不利于英国进一步地融入欧共体
B.为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相应保障
C.严重阻碍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为英国退出欧盟埋下了伏笔
5.
“冷战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数量——特别是导弹的投掷数量,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站在哪一方?’ 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据此判断,横线上应填
A.两极格局
B.工业化
C.多极化
D.全球化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7.
1956年,上海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全行业公私合营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大规模土地改革
8.
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年份
城乡比(以农村为1)
1957
3.48∶1
1979
2.50∶1
1984
1.71∶1
1990
2.02∶1
1994
2.60∶1
 
A.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
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
9.
学者郑永年提出:“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A.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B.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
据统计,世界区域性贸易协定实施的数量在1950~1989年共有75个,而在1990~1998年则有82个。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B.美国经济霸权衰落
C.经济区域组织广泛建立
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11.
如表:为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率(1950-1957)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年度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4.34%
8.05%
12.34%
1.74%
1.59%
7.84%
4.57%
1.2%
 
据此可知,当时
A.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
C.个体经营方式阻碍农业发展
D.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
12.
1959年在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970亿元,比1958年的2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650亿元,比1958年的1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了
A.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
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
13.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4.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