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9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40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项目年份
1760年以前
1761~1796年
1797~1820年
发布圈地法令
208项
1482项
1727项
圈占农民土地
310000英亩
1830000英亩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39)》
材料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40年代起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9世纪60-70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年
开始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3题)

3.
《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C.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4.
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这里的“本性”主要指
A.自然法
B.习惯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5.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