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7题)
1.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理环境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
B.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
C.经济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 |
D.政治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
2.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
B.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
3.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这一措施
A.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 |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C.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 |
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
4.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这说明
A.丝绸之路丰富了商路各国人民生活 |
B.宋代我国人口增长得益于高产作物引进 |
C.“丝绸”之路实际是“瓷器”之路 |
D.古代丝绸之路包括中国通往美洲的商路 |
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载桑、纺织,“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6.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
C.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
D.国家面临边疆危机 |
7.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
8.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铁路均由私人投资修建;欧洲大陆国家的铁路或由国家负责投资兴建,或由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而后逐渐转移到国家手中。这说明欧洲大陆
A.钢铁工业发展迅速 |
B.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
C.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
D.政府扶植工业革命 |
9.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
10.
“亚洲的贸易须在公司自己的武器的保护和威力之卜.始得以驱动和维持,而购置武器的费用又须以贸易利润支付;故贸易不可无作战,作战亦不可无贸易。”上述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言论反映了
A.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 |
B.荷兰与中国贸易冲突加剧 |
C.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
D.荷兰是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
11.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经济危机的发生 | B.垄断现象的出现 |
C.城乡差异的扩大 | D.工人运动的兴起 |
12.
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
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
13.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突破了这一社会主义设想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模式 |
C.新经济政策 |
D.人民公社体制 |
14.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C.实施五年计划建设 |
D.纠正“左”倾错误 |
15.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
B.通过外在手段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D.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
16.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明确标榜不谈政治。1918年底,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时,开始关注时事,讨论政治问题,以补《新青年》之不足。这表明陈独秀
A.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
B.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 |
C.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向激进的革命 |
D.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