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材料三: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完成了对殖民地的占领。香料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已变得不值一提。咖啡、巧克力、茶叶和糖作为殖民地的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新宠。从此,人们的口味失去了香料的浓香而变得平和适度,欧洲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饮食口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饮食文化的影响。分析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完成了对殖民地的占领。香料从经济的视角来看已变得不值一提。咖啡、巧克力、茶叶和糖作为殖民地的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香料扮演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新宠。从此,人们的口味失去了香料的浓香而变得平和适度,欧洲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饮食口味。
——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对欧洲饮食文化的影响。分析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3.
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魏晋南北朝 | 翻车 | |
《齐民要术》 | | |
隋唐 | 筒车、曲辕犁 | |
宋元 | 踏犁 |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
《农桑辑要》 |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 |
《十二气历》 | | |
明清 | 《农政全书》 | |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2.单选题- (共28题)
4.
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
B.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
C.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
D.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
5.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人口膨胀的压 |
B.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C.井田制的瓦解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6.
据统计,1895年—1913年,中国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为1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机局、广为制造” |
B.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占主导 |
C.一战给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绝好时机 |
D.专制统治的推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道路 |
7.
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B.企业管理效能的加强 |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
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
8.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
B.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
C.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D.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
9.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
10.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 |
11.
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请判断晋商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
12.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
13.
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
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 |
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 |
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
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 |
14.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
C.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
15.
有资料显示,英国的农场数1880年为553000个,1913年减少为513000个,从1870~1910年,英国小麦的播种面积减少了近一半,19世纪70年代英国农业尚能保持77%人口的粮食需要,到1914年却只能养本国35.6%的人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的英国
A.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 |
B.农业已经全面落后 |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
D.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
16.
1839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我们调查发现,大面积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财产问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任何可考虑到的抢劫财物的犯罪,其根源在于万恶的贫困和匮乏。”又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从1805年到1848年,英格兰因盗窃和抢劫财产等犯罪交付法庭审判的人数从4 605人增加至27 816人。有历史学家说,19世纪上半叶是英格兰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导致当时英国犯罪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拜金主义盛行 | B.工业革命迅速推进 |
C.法律制度不健全 | D.城市化进程加速 |
17.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
B.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
C.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
18.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
B.世界各民族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
D.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世界的中心 |
19.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
C.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
20.
光绪元年(1875年)军机大臣文祥上《密陈大计疏》,奏折中说,(在中国)“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在难行”,但其“义可采取”。十年后,淮军宿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在遗折中,直接提出效仿西方设议院的要求。由此可见
A.当时官员可大胆倡言设议院 |
B.单纯依靠办洋务难以实现自强 |
C.洋务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
D.面对瓜分危局应加大改革力度 |
21.
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说明
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
B.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 |
C.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 |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22.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全面抗战的需要 |
B.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
C.国共合作的推动 |
D.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
23.
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 1931年 | 1933年 | 下降幅度 |
中国茶叶出口额 | 5108万元 | 3858万元 | 30% |
中国蚕丝出口额 | 14704万元 | 5642万元 | 61% |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
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
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
24.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A.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26.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B.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
27.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无端撤回专家 |
28.
《中国卫生政策》(1992年第三卷第一期)的一份权威报告称,1980年,按卫生总费用来算,全国人均费用13.4元,1989年上升为51.2元。在整个医疗费用中,群众自费增长幅度较大。自费项目由1980年占医疗费用23%上升为36%,城市自费人均21元,农村人均15元。该报告
A.有利于城乡医保统筹 |
B.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
C.肯定农村改革的成果 |
D.为深化改革提供依据 |
29.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30.
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这材料反映了
A.交通运输业推动餐饮业的革命 |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C.人们饮食习惯发生革命性变化 |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
31.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
B.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时期 |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