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龙泉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暑假作业:历史综合训练试题(一)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227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016年G20峰会第十一次会议在中国杭州召开。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大业六年(610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唐代,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到唐开元(713~741年)中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成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材料二斯波义信先生把南宋时杭州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层次(环)的场圈。一环市场圈由杭州和它的近郊区组成;二环市场圈是杭州的中距离商业运输圈,它直接供、茶、盐等,其范围涉及明州、衙州、镇江、黄池等地;三环市场圈是杭州的应杭州150万人口的日常需要物资,如米谷、薪炭、油脂、鱼肉、生鲜食品、原料、建筑材料远距离商业运输圈,它联络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其实各个城市都能够划分出大小不等的市场圈。市场圈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和商品的吐纳构筑的。如果说市镇的兴起是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市镇兴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辐射带动。……这些市镇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城市的周边,依次递进,构成了市场网络的联结支点。它们的兴起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分不开的。

——李晓《宋代城镇综合经济功能的增强与城乡经济一元化》

材料三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纷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续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是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巷地.目前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童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和赛事将在杭州举办。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杭州城市崛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末杭州近代工业发展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到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198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简单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我国户籍制度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历史背景。

2.单选题(共15题)

3.
2016年6月23号,英国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欧盟。这一现象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C.欧洲民主进程放慢D.欧洲经济形势乐观
4.
下图是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幅示意图,该图研究的核心主题是
A.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B.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
C.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D.农业播种方式的演变
5.
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6.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7.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8.
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
A.牛顿力学体系诞生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D.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9.
16世纪,美洲的一辛辣感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了
A.三角贸易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商业危机
10.
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早年在他的自传《我父亲的梦》中曾经表示自己的祖先与奴隶制无关。奥巴马不管怎么说,怎么漂白,永远漂不掉黑人奴隶后裔的血统,美国历史上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贩卖到美洲是事实。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为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其联系的基本媒介是
A.价格低廉的商品
B.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C.充足的剩余资本
D.先进的科学技术
12.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3.
《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
A.传统商业B.传统手工C.传统农业D.民族工业
14.
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15.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16.
1898年9月21日的《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17.
美国《商业周刊》曾把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
A.农业B.高新技术产业C.工业D.服务业

3.选择题(共2题)

18.阅读理解

    All living things on the earth need other living things to live. Nothing lives alone. Most animals must live in a group, and even a plant grows close together with others of the same kind. Sometimes one living thing kills another. One eats and the other is eaten. Each kind of life eats another kind of life in order to live, and together they form a food chains( 食物链) Some food chains are simple, while others are not. But all food chains begin with the sun, and all food chains become broken up if one of the links disappears.

    All life needs sunlight to live on. But only plants can use sun-light directly. Plants are “factories”. They make food from sun-light, water and things in the soil and air.

    Plants feed all other living things. Animals can only use the sun's energy (能量)after it has been changed into food by plants. Some animals feed directly on plants. Others eat smaller animals. Meat-eating animals are only eating plants indirectly.

    What about human beings? We are members of many food chains. We eat wheat, rice, vegetable, fruits and so on. We also eat meat and drink milk, but men often break up the food chains. They kill wild animals. They also make rivers, lakes and seas dirty. When these rivers, lakes and seas are polluted, the fish in them can not be eaten. If men eat fish, they will get strange diseases.

Each form of life is liked to all others. Breaking the links puts all life in danger.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9.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