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拔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
材料一 1831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二 1978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拔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的特点。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8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
2.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类型 | 1952年 | 1956年 |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9.1%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不足1%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导致这种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又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2.单选题- (共19题)
4.
《松花江上》是1947年发行的关于一位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最终参加义勇军,并抗击日寇的电影。该电影一经放映就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这一现象说明
A.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电影发展 |
B.文化产业的资本投资于电影业 |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 |
D.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
5.
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6.
1498年5月,达·伽马率领的船队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这也正是七十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展示天国德威的地方。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导致东西方航海目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航海家与支持者的关系不同 |
B.支撑航海的经济形态不同 |
C.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
D.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不同 |
7.
“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上述诗文所描绘瓷器的成熟烧制始于
A.东汉时期 |
B.北朝时期 |
C.唐朝时期 |
D.北宋时期 |
8.
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记述 | 出处 |
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 《唐会要》 |
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 《唐大诏令集》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 《全唐文》 |
A.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 |
B.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 |
C.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
9.
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10.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D.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
11.
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进步叙述正确的是
A.富尔顿发明汽船 |
B.爱迪生发明电话 |
C.福特制造出第一辆汽车 |
D.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
12.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蒙克莱斯钦在《贸易的经济政策》中写道:“第一个说金钱是战争之本的人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尽管金钱不是唯一的因素,优秀的战士也是绝对必需,然而几个世纪的经验告诉我们,金钱总是主要的。很多时候,黄金比钢铁更有力量。”据此判断,蒙氏所说的经济政策是指
A.重农抑商 |
B.重商主义 |
C.自由主义 |
D.凯恩斯主义 |
13.
马克思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资产阶级文明“丝毫不加掩饰”的有
①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
②在非洲贩卖黑人奴隶
③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④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①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
②在非洲贩卖黑人奴隶
③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④在中国进行鸦片贸易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4.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
16.
“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进行汉阳钢铁厂、大渡口钢铁厂的迁建工作并扶持民办、官商合办的钢铁企业共达200余个,初步形成了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钢铁工业网,钢的产量占全国的48%。由此可见,抗战时期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工业布局得以调整 | D.西南成为军工重心 |
17.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由此可知,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
B.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市场 |
C.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
18.
邓子恢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适合于目前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责任制,是鼓舞社会积极劳动,改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的良好制度。”邓小平在1962年6月下旬中央书记处讨论责任田问题时也表示了支持的意见,肯定了安徽实行责任田的办法。据此可知当时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水平 |
19.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20.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