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1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6

1.论述题(共1题)

1.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指出一个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结合任意一个国家的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因素,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18世纪末英国的棉纺织工厂
材料四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共产党宣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出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原因。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纺织生产有什么特点?
(4)列举材料四中“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和“交通的极其便利”的表现。

3.单选题(共35题)

3.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4.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5.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6.
《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精耕细作
D.重视历法指导
7.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材料说明当时
A.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
B.秦国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
C.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
D.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
8.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下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9.
明清时期,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17倍,外来人口构成了市民的主体。出现了“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现象,这说明
A.汉口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
B.古代城市崛起依赖于水陆交通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
D.“农工商皆本”思想得以贯彻
10.
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客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1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
《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私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13.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4.
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
15.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这表明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16.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17.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少买”以防止贵金属流出;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多卖”,实现贸易上的顺差。材料强调“少买”“多卖”实际上是
A.国家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贸易保护主义
D.经济生活自由放任
18.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19.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20.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A.商业革命不断发展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1.
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C.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22.
新航路的开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探险的激励
B.欧洲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C.天文地理知识与航海造船术的进步
D.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23.
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促使图中曲线D所代表的经济产生的因素是:
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②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4.
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C.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25.
1881年,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成立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民众捣毁,理由是“夺人生业”“易生瓜李之嫌”,后被迫迁往澳门;1893年,武举出身的李福明在北京设立机器磨坊,被都察院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下令取缔。这些现象表明
A.民族工业集中于轻工业
B.民族工业资金来源广泛
C.民族工业冲击传统观念
D.商人群体社会地位下降
26.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公司达272个,资本达117434500元。主要以面粉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最快。上述变化说明
A.此时轻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来力量制约明显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D.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27.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买办资本
28.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创办福州船政局
29.
下表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缓慢
C.“左”倾错误的发展
D.中苏关系恶化
30.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B.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31.
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财政困难依然严峻
B.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产业结构趋于均衡
D.“八字方针”的推行
32.
1995年,全国从事私营、个体、外资企业的人数分别为956万、4614万和1700万,比1994年分别增长47.5%、22.2%和21.4%,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数比重的11.6%。这表明
A.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B.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C.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3.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34.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
35.
刘渠子村的17户社员,1978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1981年有了16块手表、15台收音机和7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刘渠子村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36.
传统观点认为,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继续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下列胡佛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
B.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C.否决国会的救市方案
D.削减政府财政开支
37.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4.选择题(共2题)

38.填空

40240360}÷40{=()      =()=()

(从上往下填)

39.填空

40240360}÷40{=()      =()=()

(从上往下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