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经济地位?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经济地位?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
(1)“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3)“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59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中国青年报》
(1)“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
(3)“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主要解决了哪一根本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单选题- (共17题)
4.
下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暮桥统计的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 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雇农 | 合计 |
占农村总户数/% | 3.5 | 6.4 | 19.6 | 70.5 | 100 |
占农村总土地/% | 45.8 | 18.5 | 17.3 | 18.4 | 100 |
A. 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 国民党民生主义已初见成效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迫切性
5.
《黄墨航杂志》载:明代景德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据此可知,明代的景德镇
A.制瓷技术明显超过前代 |
B.民营制瓷业兴旺发达 |
C.不受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
D.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
6.
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
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
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
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
7.
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
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
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
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
8.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在理论上证明无线电波的存在以及赫兹的实验验证,除了幻想家外,谁都不会想到不要导线就可以传递信号。材料可用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A.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理论进步 |
C.电报成为标志性成就 |
D.电报发明具有偶然性 |
9.
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厂制度的完善 |
B.城市化进程加快 |
C.宗教改革的推动 |
D.工业文明的发展 |
10.
下表为德国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其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 姓名 | 发明或发现 |
1866年 | 西门子 | 大功率发电机 |
1876年 | 奥托 | 四冲程内燃机 |
1888年 | 赫兹 | 电磁波 |
19世纪80年代 | 戴姆勒、卡尔·本茨 | 提出轻自燃发动机设计 |
卡尔·本茨 | 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 |
19世纪90年代 | 狄塞尔 | 柴油机 |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活动推动 |
B.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
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
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
11.
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作用 |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
12.
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A.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
B.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C.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
D.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 |
13.
读下表,中国农作物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1934~1936年全国农作物总产量(部分,年均/千担,东北除外)
农作物产量时间 | 稻米 | 高粱 | 小米 |
1934年 | 833977千担 | 204966千担 | 179452千担 |
1935年 | 1032210千担 | 212454千担 | 195961千担 |
1936年 | 1034215千担 | 233201千担 | 196544千担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B.西方发生了经济危机 |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D.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14.
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
15.
“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A.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16.
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
B.发展工商业,与西方进行商战 |
C.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
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
17.
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的法律,开始对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该法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一制度人为地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
B.国家经济体制的变化 |
C.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 |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
18.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
B.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
C.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
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
19.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