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
3.
材料一 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87年,他(严信原)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5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40台新式轧花机,雇用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称,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文昌当地手工纺织业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性质的企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密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密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密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密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
2.单选题- (共19题)
5.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6.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③④ |
7.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彩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彩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 |
8.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水,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
C.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
10.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有唐三彩,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清代有珐琅彩 |
B.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等名窑 |
C.夏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
D.在欧亚非地区都曾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 |
11.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12.
英国在殖民扩张中先是在1652年至1674年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又从1689年开始几乎用了一个世纪,进行了四次英法战争,直到1763年打败法国。英国取得两大系列战争胜利的共同因素是
A.英国海军力量更为强大 | B.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先进 |
C.英国商船运输世界最强 | D.英国最早展开工业革命 |
13.
创办于1802年的著名杂志《爱丁堡评论》曾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5.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
16.
1624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以下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
B.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
C.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
D.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
17.
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
18.
19世纪上半期,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航运业、船舶修造业和以丝茶为主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投资则主要集中于铁路修筑、煤铁矿开采及棉纺织生产等行业。这种变化表明( )
A. 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 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出新方式
C. 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A. 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 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出新方式
C. 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19.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 B.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D.第三次的国内战争时期 |
20.
“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
B.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
C.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D.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 |
21.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
C.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
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
22.
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B.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
C.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23.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①④ |
3.选择题- (共4题)
26.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⑴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
⑵当烛焰位于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blank#}1{#/blank#}实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2cm,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blank#}2{#/blank#}些(选填“大”或“小”).若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适当的位置放置{#blank#}3{#/blank#}(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⑶实验中你是如何观察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的:{#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