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3)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材料四: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3)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材料四: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166.83 | 1958 | 197.65 |
1954 | 169.52 | 1959 | 169.68 |
1955 | 183.94 | 1960 | 143.85 |
1956 | 192.75 | 1961 | 136.50 |
1957 | 195.05 | 1962 | 154.41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摘编自吴于魔、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会议 |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
中共十四大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
中共十五大 |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单选题- (共13题)
3.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
B.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
C.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
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
4.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倡议以来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因为
A.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影响力的手段 |
B.都是先由政府提出方案再由民间力量具体实施 |
C.都是援助国与受助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来实行互利共赢 |
D.二者都把经济援助的重点放在欧洲国家 |
5.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③④ |
6.
197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
B.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
C.意在重新评价***的历史地位 |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
7.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
D.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
8.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
9.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它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 |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10.
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
A.“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 |
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 |
C.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D.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
11.
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
B.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
C.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2.
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
C.“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 |
D.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 |
13.
邓小平曾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下列表述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提出“持久战”的方针,发动全民族抗战 |
C.通过和平赎买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经济 |
D.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1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A.广东省 |
B.海南省 |
C.四川省 |
D.安徽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