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16、17世纪,从利物浦等海港出发的奴隶商船、海盗船活跃于非洲与美洲大陆,一本万利的“海上贸易”使英国的毛呢、布匹、高档酒价格急剧上升,拥有十多万只羊、酒窖千所、纺机百部的大农场、大工场遍布英国。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金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自1517年葡萄牙使臣托梅皮雷斯抵达广州以后,欧美与中国的直接贸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到了可观的规模,以白银为计量单位的中国丝织品价格在美洲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2。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中国工艺技术精良,绸缎、棉布、麻织品、锡铅制品、火药等风靡欧美。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的中国江南,更多土地被广泛种植桑麻漆棉,西班牙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都不得不用硬通货购买中国商品,巨额的贸易顺差使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流入中国。明朝嘉靖年间,官铸铜钱1000文相当于白银一两,中国逐渐形成白银为本、铜币为辅的银本位制度。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银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被迫于1935年废除银本位。
——摘编自黄达《金融学》
材料二16、17世纪,从利物浦等海港出发的奴隶商船、海盗船活跃于非洲与美洲大陆,一本万利的“海上贸易”使英国的毛呢、布匹、高档酒价格急剧上升,拥有十多万只羊、酒窖千所、纺机百部的大农场、大工场遍布英国。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一战、30年代大危机和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摘编自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银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金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
2.单选题- (共30题)
2.
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但是罗马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这一时期的罗马法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
C.违背罗马法原则 |
D.体现了社会阶级利益和要求 |
3.
法国大革命后的宪法内容多变。大部分宪法名义上都是对前一部宪法进行修改而成,但从前后所颁布的宪法的体系和内容来看,往往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但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1875年宪法,1958年宪法内容变化程度不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内容变化程度不大”的主要根源是
A.启蒙思想的发展 |
B.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
C.工业资本主义稳定发展 |
D.工人阶级的斗争 |
4.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
5.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
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
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
6.
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不偷农民的庄稼,帮助农民秋收,他们不再讲没收土地,大规模的土地重新分配工作基本完成,取而代之的是按等交租,而且共产党也不再强调阶级斗争。中共的这一政策措施
A.为团结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
C.宣告阶级斗争已经取得胜利 |
D.不利于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团结 |
7.
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
A.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
B.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 |
C.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 |
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 |
10.
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遭到政府军镇压。但布雷斯劳的手工业者和学徒,柏林、亚琛的纺织工人,马格德堡的糖厂工人等,先后举行罢工以及局部起义,响应西里西亚织工的斗争。这一时期
A.普鲁士工人运动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指导 |
B.军事斗争成为工人主要的斗争形式 |
C.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的力量 |
D.共产主义者同盟发挥了重要作用 |
11.
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
B.有助于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
12.
***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
工作重点 |
(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 |
(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 |
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
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
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
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些规定体现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 |
B.政治协商原则 |
C.人民民主原则 |
D.社会主义原则 |
14.
不同时代都有流行词语。下表是《人民日报》中“打倒”一词词频统计(1947—1987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单位:次/百万字
单位:次/百万字
年份 | 1947年 | 1957年 | 1967年 | 1977年 | 1987年 |
打倒 | 28.8 | 9.85 | 83.87 | 53.6 | 2.85 |
A.1947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
B.1957年,停止炮击金门 |
C.1967年,“左”倾错误严重 |
D.198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
17.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说:“这是一个丢脸的时刻,我感到极为失望。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看法。”这一说法是针对
A.亚非会议的召开 |
B.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军 |
C.中日邦交正常化 |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8.
2015年4月中国驻印尼大使发表讲话以纪念60年前具有“历史性进步”的一次会议。当年的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为主题,堪称首次提出南南合作思想。那次会议最突出的成果是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B.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
C.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观点的有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②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③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②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③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1.
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公报,西方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如图)这一事件


A.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 |
B.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
C.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
D.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23.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
24.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
2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促进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由此可见
A.人文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
B.近代科学推动了殖民扩张 |
C.新航路开辟拓宽了人类的研究领域 |
D.远航探险促进了经济发展 |
26.
1835年,德意志第一条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随后在整个德意志境内掀起一股铁路建设高潮,1843年莱茵铁路全线告通。当时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材料反映此时期德意志
A.经济发展己跃居欧洲之首 | B.铁路建设促进工业革命进程 |
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 D.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己经形成 |
27.
黄苇在《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中说,在贸易中心上海,“1846年的(中国)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了13%,1847年又继续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
B.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C.西方输华的产品不够丰富 |
D.中国商品具有核心竞争力 |
29.
如果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便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走向分崩离析,儒家早在《论语》中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由此可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下史实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导致各国政治危机 |
B.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 |
C.20世纪后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
30.
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学兴办
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 | 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
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
3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初期省际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向
A.广东省 |
B.海南省 |
C.四川省 |
D.安徽省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