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
阅读如下四则反映唐宋商业经济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发展有什么新特点?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发生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选择题- (共3题)
5.X、Y、Z、W、U五种元素,均位于周期表的前四周期,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且核电荷数之和为57.Y原子的L层p轨道中有2个电子,Z的原子核外有三个未成对电子,W与Y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同,U原子的K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1,其d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
6.X、Y、Z、W、U五种元素,均位于周期表的前四周期,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加,且核电荷数之和为57.Y原子的L层p轨道中有2个电子,Z的原子核外有三个未成对电子,W与Y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同,U原子的K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2:1,其d轨道处于全充满状态.
3.单选题- (共17题)
7.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9.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 唐宋——陶器 明清——瓷器 |
B.商周——漆器 唐宋——青铜器 明清——瓷器 |
C.商周——青铜器 唐宋——瓷器 明清——丝织品 |
D.商周——玉器 唐宋——漆器 明清——玻璃周——玉器唐宋——陶器唐宋——青铜器唐宋——瓷器唐宋——漆器明清——瓷器明清——瓷器明清——丝织品明清——玻璃 |
11.
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C.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
D.清代其主导地位被民营手工业代替 |
12.
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棉花已经广泛种植 |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 |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
13.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5.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
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
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
20.
明清之时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农坛亲自下地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一活动反映了
①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②抑商传统仍然盛行
③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④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①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②抑商传统仍然盛行
③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④统治者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21.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22.
在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一直在潜滋暗长,在繁华的城市出现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现象开始于( )
A.战国时期 | B.南北朝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选择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