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0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

2.单选题(共19题)

2.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 )
A.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B.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D.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
3.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4.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B.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5.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下列从通商口岸变迁中提取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①该变迁发生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④中国贸易主权一步步遭到了严重破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19世纪中叶,“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
A.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
7.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8.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9.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 )

A.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B.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C.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D.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10.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人民对太平天国运动肯定 B.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B.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D.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1.
近年来,“红色旅游”成为大众最热门的旅游产品之一。若要选一条能够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旅游线路,应是
A.山东曲阜孔子庙——圆明园遗迹——革命圣地延安
B.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北京故宫——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C.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圆明园遗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北伐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西柏坡——北京天安门
12.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其中“空想到科学”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 巴黎公社建立
B.中国共产党诞生     D. 十月革命
13.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B.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C.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4.
有学者认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体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构架,第二个飞跃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到迈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基本轨道。下列与“铲除君主专制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基本建立”、“迈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基本轨道”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依次是
A.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颁布、“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B.辛亥革命、《共同纲领》制定、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颁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5.
厦门环岛路上有一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表述错误的是
A.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规定港澳台地区享有同样的自治权    D. 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6.
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冷战结束后仍存在的“伤痕”是
A.德国的分裂状态
B.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
C.“911”事件
D.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17.
1947年,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为改变上述状况,西欧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②逐步走向联合
③努力改善与苏联关系
④力图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8.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9.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3.选择题(共1题)

21.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此处地形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