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冬学”学科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015

试卷类型:竞赛
试卷考试时间:2018/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

2.单选题(共52题)

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愈益民主化”开始于
A.希波战争
B.梭伦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里克利改革
4.
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这表明
A. 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 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 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5.
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即公民投票来决定对意欲独裁的城邦最高公职者进行放逐;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民均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B.具有现代民主观念
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D.重视维护公民利益
6.
下列内容体现人民在民主政体下的权力或思想,其中是雅典民主政治创造的有(  )
①2009年克里在家乡波士顿投票选举总统
②美国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国会又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美国国会有权弹劾总统;美国法官终身制,但国会有权弹劾法官
③2011年上半年,英国议会就有关利比亚问题进行辩论
④举手表决成为我国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7.
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B.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C.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D.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8.
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
A. 反对罗马法   B. 赞同君主制
C. 批评了民主制 D. 主张扩大公民权
9.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C.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10.
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B.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
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D.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
11.
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12.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利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分别颁布于1875年、1689年、1954年
B.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标志着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13.
有学者对英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进行了这样的评说:“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重大事件是(  )
A.“光荣革命”发生B.《权利法案》颁布
C.《王位继承法》通过D.责任内阁制形成
14.
有学者说,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家“主治者的意志与国民的意志历来所有的差异一概被消灭”。这反映出英国(  )
A.国王仍执掌国家最高权力B.国民可以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C.代议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D.以政治妥协调和阶级利益
15.
他们(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比例上的平等”是一种有差别的平等,也是一种不易被人们察觉的“平等”,比如选举制度中把最优秀的人选出来管理***D.美国的总统
16.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全民民主
B.改革邦联政治
C.实现权力制衡
D.强调地方自主
17.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第三共和国时期,以非武力的争斗成为主要形式,合法斗争成为各阶级、阶层的首选方式。法国从此稳固了民主共和制。这主要说明
A.政治制度的选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暴力斗争
B.政治制度的确定与完善有时要经过各种尝试
C.和平方式取代暴力才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
D.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18.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前,议会的选举延续了中世纪的旧选举制度,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会,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材料反映当时
A. 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B. 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 英国议会政治的特色是僭主政治
D. 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19.
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它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A.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B.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的热情不高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1875年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20.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2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生效。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
C.适应了工业化的需要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22.
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 代议制可反映多数国民的利益
B. 资产阶级日趋保守
C. 自下而上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 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23.
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24.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在一本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25.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26.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种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解放战争胜利后
27.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8.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29.
史学家蔣延黻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他所说的“旧式的民间运动”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B.以宗教理论为指导的运动
C.以追求平等平均为目标的运动D.承担反封建历史任务的运动
30.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31.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义和团运动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D.卢沟桥事变
32.
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历史信息,推测其最可能流通于
A.20年代初的苏俄
B.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D.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
33.
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李立三以上认识产生的根源是
A.受共产国际的影响
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34.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35.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36.
1938年1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演说“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从抗战中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由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B.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
C.国民政府抗战的要求D.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抗战的信心
37.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节选内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A.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B.取消红军番号并接受改编,交出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C.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灵活调整政策,使其更加适合团结抗日的总任务
38.
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他不知道该材料的真伪。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
B.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
C.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
D.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
39.
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40.
“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1.
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 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 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42.
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B.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43.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
44.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在回忆其被抄家的情景时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B.文革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D.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的混乱局面
45.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四部宪法,它经历多次修改,不断完善,沿用至今。据此,1999年3月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A.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B.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C.将基本路线写入宪法D.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46.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47.
下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作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选民证,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48.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9.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B.重庆政协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50.
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英国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从此后英国就坚定地走在改革的道路上了,它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随时变革自己的制度……”材料中的“中等阶级”是指
A.中产阶级B.工业资产阶级
C.工业无产阶级D.新贵族
51.
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52.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日绳秦国贵公子”,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根本上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B.消灭旧贵族C.实现以法治国D.废除分封制
53.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世界古代史的一些表述,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A
B.B
C.C
D.D
54.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选择题(共4题)

55.某人评价1955年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周恩来的“魅力和机敏”表现为他提出了( )
56.

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轨道ABCD由水平轨道AB与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CD组成,AB恰与圆弧CD在C点相切,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轨道的A端以初动能E冲上水平轨道AB,沿着轨道运动,由DC弧滑下后停在水平轨道AB的中点.已知水平轨道AB长为L.求:

57.

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轨道ABCD由水平轨道AB与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CD组成,AB恰与圆弧CD在C点相切,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从轨道的A端以初动能E冲上水平轨道AB,沿着轨道运动,由DC弧滑下后停在水平轨道AB的中点.已知水平轨道AB长为L.求:

58.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