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20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联系现实,你认为困扰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各是什么?
2.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3.
探究题60多年来中国外交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旗帜鲜明的“一边倒”,到纵横捭阖于“三个世界”,直至今天跻身与多极化的进程,中国外交在与时俱进,在逐渐成熟。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从而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3)新时期面对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目标是什么?

2.单选题(共17题)

4.
《全球通史》中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5.
列宁曾设想俄国二月革命以后有和平发展的可能,后来却走了暴力革命道路。这主要是由于
A.《四月提纲》提出了革命任务
B.临时政府的高压政策使革命丧失了和平发展的条件
C.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激起人民的愤怒
D.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武装起义方针
6.
1917年4月16日,列宁和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
A.《四月提纲》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7.
1954年是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C.召开了人大颁布了宪法
D.创建了多党合作的政局
8.
对如下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生于1979年
②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③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应用
④改革开放为其奠定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9.
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中国邮政通常会发行一些邮票,如下图中邮票纪念的组织
A.制定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行使执政的职能
C.通过的历史文献曾经充当临时宪法
D.使基层民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10.
“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上述材料见于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
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有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
A.《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
B.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的认识
C.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D.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
12.
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该机构
A.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大倒退
B.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
13.
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民族自决”
④“高度自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
下图是新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其下列的标语与图片内容匹配的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紧跟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D.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
16.
1954年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过程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最终,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了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
C.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17.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护
18.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19.
学者杨奎松在论述某项政策时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此项政策
A.促使三大改造完成
B.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C.有利国家经济建设
D.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0.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选择题(共2题)

2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22.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三通”
B.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C.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D.连战开启“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