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六七单元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199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清皇帝准将香港岛给予英国君主暨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宰,任便立法自理。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九龙司地方一区,……兹大清皇帝定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国君主并历后嗣,并归香港界内。

——中英《北京条约》

材料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收回香港地区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必须恢复行使主权。二、联合王国声明: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英《联合声明》

(1)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了哪三件事?
(2)材料一、二所述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所述事件出现的历史条件又是什么?
(3)中国政府现在在香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
2.
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材料三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以计代着顾及被害者感情的谦虚,只有认真的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出现这次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近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各举一例日军在这两次战争中制造的惨绝人寡的大屠杀。

2.单选题(共30题)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④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5.
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
既是新政府的施政方针,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义勇军进行曲
7.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
A. 中国领土的全部解放
B. 中国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8.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根本大法
B.选择国家领导人
C.规定一五计划内容
D.确定统一战线政策
9.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1954年一届人大
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
D.1982年全国人大
10.
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1.
我国之所以能运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英葡国家力量的削弱
B.综合国力的提高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外交政策的成熟
12.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是
A.“九二共识”
B.两岸实现“三通”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13.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4.
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
A. 区域自治 B. 民族平等 C. 民族团结 D. 共同繁荣
15.
台湾问题与香港和澳门问题不同,它属于(  )
A.中国的内政问题B.殖民历史遗留问题
C.国际争端D.党派之争
16.
新时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完善与创新,其中创新性的重大举措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
建国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18.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 ②民主集中   ③社会主义 ④民主协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9.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20.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下图中砸毁曲阜孔庙的塑像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有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1.
中国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的标志性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D.非洲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
2007年,杨洁篪外长曾说,该组织成立6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区域组织之一,在反恐和能源合作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杨部长所说的“该组织”指的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八国集团
C.世贸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23.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2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
某学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学生试图揭示的是
A.中德关系趋势
B.中美关系趋势
C.中苏关系趋势
D.中日关系趋势
26.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体现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27.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28.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D.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29.
1955年4月,***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基本原则扩展到所有***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见证了中美建交的整个过程
30.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
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1.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
32.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民族关系B.所有制问题
C.国家统一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3.选择题(共3题)

33.

读我国两次人口普查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34.阅读理解

①江山如此多娇,

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惜秦皇汉武,

④略输文采;

⑤唐宗宋祖,

⑥稍逊风骚。

⑦一代天骄,

⑧成吉思汗,

⑨只识弯弓射大雕。

⑩俱往矣,

[11]数风流人物,

[12]还看今朝。

35.阅读理解

①江山如此多娇,

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惜秦皇汉武,

④略输文采;

⑤唐宗宋祖,

⑥稍逊风骚。

⑦一代天骄,

⑧成吉思汗,

⑨只识弯弓射大雕。

⑩俱往矣,

[11]数风流人物,

[12]还看今朝。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