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19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在强调加强国家权力的同时,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其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核心精神在于权力平衡。
美国的1787年宪法使美国的权力结构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这是美国宪政的最终目标;同时,这一宪法促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美国日后的崛起与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请依据上述材料总结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宪法的意义。

2.单选题(共23题)

2.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3.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这句话指出古代雅典
A.民主不成熟
B.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C.民主制度还是完美的
D.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4.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5.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对改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这反映出罗马法的典型特征是
A.商品经济影响下的私法发达
B.注重调节公民之间债务纠纷
C.严格限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确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6.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认为:“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基于这一理念,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
A.确立了两党对峙格局
B.规定了总统两届任期
C.加强了地方政府权力
D.贯彻了分权制衡原则
7.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D.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8.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其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在英国联合执政。这次行动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A.结束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B.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开始确立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D.彻底铲除了英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势力
10.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最大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政治家和议员地位低下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力
11.
蒋介石曾说:“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这一谈话
A.发表在卢沟桥事变以前
B.表明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
C.导致国民大革命的高涨
D.利于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12.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C.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D.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向美国开放
13.
1853年,英国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1854年,美国、法国也积极活动修约。西方列强积极修约意在
A.改变不利的贸易局面
B.获取更多的通商口岸
C.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D.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
14.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明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15.
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拟就《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该建议
A.反映了蒋介石排斥异己势力的意图
B.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剿共宗旨
C.准确预判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形势
D.旨在确保蒋介石对经济重心的控制
16.
下列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变化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开始年份
1953年
1966年
2010年
城乡比例
1∶8
1∶4
1∶1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17.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
A.不同的民族性格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18.
近几年“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不断涌现。这些称呼来源于各地农村,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村务监督机构。这反映出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健全
B.依法治国理念深人广大农村
C.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D.村民已真正实现了自治
19.
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
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的目标
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
20.
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21.
中国自1990年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先后向全球各地派出5000多人次的维和人员。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承担联合国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出资额在联合国所有成员国中位居第二。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2.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23.
(题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24.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