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谈判,三天后,他们未经正式宣战就进攻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俄国人把他们经过仓促整修的波罗的海舰队派往日本,这支舰队沿着欧洲和非洲的整个西海岸往下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穿过印度洋,向北沿东亚海岸驶向日本—航行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二以上。1905年5月27日,俄国舰队终于到达日本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立刻遭到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占优势的日本舰队的攻击。实际上,短短几小时内,所有俄国舰船就被击沉或捕获,而日本人仅仅失去几艘驱逐舰。…
1905年9月,日俄《朴次茅斯和约》签订,根据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最高的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弃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减让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中日本得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1904年2月5日,日本人停止谈判,三天后,他们未经正式宣战就进攻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俄国人把他们经过仓促整修的波罗的海舰队派往日本,这支舰队沿着欧洲和非洲的整个西海岸往下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穿过印度洋,向北沿东亚海岸驶向日本—航行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二以上。1905年5月27日,俄国舰队终于到达日本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立刻遭到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占优势的日本舰队的攻击。实际上,短短几小时内,所有俄国舰船就被击沉或捕获,而日本人仅仅失去几艘驱逐舰。…
1905年9月,日俄《朴次茅斯和约》签订,根据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最高的政治利益、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弃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减让或独家特许权,并将萨哈林岛南部割给日本,把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转与日本。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俄战争中日本得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满分)
材料: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464~549年)统治初期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项。二年之后,仓廪充实”。他有《诗集》32卷,在他的熏染和带动下,萧梁时期文化昌盛。他在位期间敦崇经术,开五经馆、修孔庙、兴办系列学校,针对“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他亲自示范,登堂讲授(孝经》,撰写《五经讲疏》,安排官员到处宣讲。他在《述三教诗》中写道“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梁武帝旗帜鲜明地提出“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选官不以门第高低为限,唯才是举,淡化士族和庶族的界限,移风易俗。
——根据杨恩玉《论梁武帝的历史贡献》改编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统治初期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南北朝时期梁朝梁武帝(464~549年)统治初期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项。二年之后,仓廪充实”。他有《诗集》32卷,在他的熏染和带动下,萧梁时期文化昌盛。他在位期间敦崇经术,开五经馆、修孔庙、兴办系列学校,针对“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他亲自示范,登堂讲授(孝经》,撰写《五经讲疏》,安排官员到处宣讲。他在《述三教诗》中写道“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梁武帝旗帜鲜明地提出“官以人而清,岂限以甲族”,选官不以门第高低为限,唯才是举,淡化士族和庶族的界限,移风易俗。
——根据杨恩玉《论梁武帝的历史贡献》改编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统治初期取得成就的原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恕(1862-1910),近代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下以小楷试帖取士,造成“京外风气”,特重楷课,慕妍耻丑,举国若狂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1907年,他出任山东编译局坐办,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并提出“教育有直接,有间接”的理念。在他看来,学校属于直接教育,公园、阅报、音乐所、图书馆等是间接教育,“无间接之教育以为直接之辅,则虽有直接之教育,而其拒力大抵不足以胜四围反对之压力”。此外,他还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以“欲欧侮之排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恕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材料:宋恕(1862-1910),近代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下以小楷试帖取士,造成“京外风气”,特重楷课,慕妍耻丑,举国若狂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1907年,他出任山东编译局坐办,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并提出“教育有直接,有间接”的理念。在他看来,学校属于直接教育,公园、阅报、音乐所、图书馆等是间接教育,“无间接之教育以为直接之辅,则虽有直接之教育,而其拒力大抵不足以胜四围反对之压力”。此外,他还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以“欲欧侮之排去”。
——摘编自徐玉凤《宋恕与清末山东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恕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恕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14题)
6.
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以推断,当时雅典
A.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
B.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
C.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
D.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
7.
古罗马3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
A.提倡婚姻中男女地位平等 |
B.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
C.婚姻中人文主义色彩增强 |
D.恪守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
8.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
9.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
10.
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
B.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
D.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
11.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
B.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
D.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
12.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 |
B.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
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
D.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
13.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
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
14.
1833年,英国议会立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4-18岁的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并且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5.
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 |
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 |
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
16.
普鲁斯特认为,必须把《百科全书》编纂者们如狄德罗、伏尔泰等看成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据统计,《百科全书》作者中,有4%是商人或制造业者,有贵族头衔的占同样比例,医生15%,政府官员12%,神职员8%。这反映出
A.启蒙思想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B.启蒙运动得到少数富贵精英的支持 |
C.理性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流认识 |
D.社会结构中资产阶级已占据主导地位 |
17.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
18.
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
B.辛亥革命并未挽救危机 |
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 |
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