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权力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
(3)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与制衡?
(3)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立法、行政与司法权的?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2.单选题- (共15题)
2.
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B. 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
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
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B. 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
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
3.
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这说明罗马法
A.更加注重法律的实用性 |
B.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 |
C.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
D.明显落后于希腊法律 |
4.
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5.
人们对美国1787年宪法有过种种评价,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你认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的主要任务是
A.实践三权分立的原则 |
B.建立联邦制共和政体 |
C.确认独立宣言的原则 |
D.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
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这反映出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
B.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
C.并非是代议制的政体形式 |
D.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
7.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全民民主 |
B.改革邦联政治 |
C.实现权力制衡 |
D.强调地方自主 |
8.
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 )
A.统一后的德国不过是一个用议会装潢出来的专制国家 |
B.普鲁士的国家制度已经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
C.普鲁士在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同时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
D.普鲁士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9.
英国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使老问题有了全新的意义:18世纪政治家想的不是如何取消对议会的需要,或如何压垮它。相反,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操纵它。”材料表明,18世纪英国( )
A.议会与王权的矛盾不复存在 |
B.议会内部斗争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 |
C.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
D.形成了内阁与议会互相制衡的局面 |
10.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
1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要求社会平等的愿望 |
B.追求绝对平均主义 |
C.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12.
1907年底民政部下发“妥拟自治章程,请旨饬下各省督抚,择地依此试办”的通知。到1908年前,国内直接以研究并促进地方自治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约有30余个,筹办或试办地方自治的组织机构约有60余个(各省奉旨设立的自治总局不计)。据此可知,这场地方自治运动
A.是由清政府主动发起的 |
B.推动了晚清社会的政治变革 |
C.标志着汉族官僚的崛起 |
D.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 |
13.
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14.
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
15.
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曾令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因而政府举行庆典,并在天安门举行阅兵式。教育部特令京中各校放假,尽管已近严冬,朝野乐此不疲,知识分子尤其亢奋。据此推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中国
A.成为一战的战胜国 |
B.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C.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16.
(题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
B.行政服从于司法 |
C.从人治走向法治 |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