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材料
历史时期 | 人物活动或主张 |
春秋战国 | 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明清之际 | 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
晚清时期 |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 |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3.单选题- (共19题)
4.
与其他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不同,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体。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
B.平民缺乏政治权利 |
C.民主政治深人人心 |
D.注重完善统治手段 |
5.
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
6.
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分权制衡 |
B.联邦体制 |
C.人人平等 |
D.宪法至上 |
7.
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
B.君主的权力有增强的趋势 |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
D.议会被君主的权力所控制 |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议会制,从共和国初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它产生了50届政府,平均每年一届。一战之后,政府更迭速度加快,内阁平均寿命为6个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
B. 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
C.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 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
A. 内阁不能有效制衡议会
B. 两党制度下竞争激烈
C. 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D. 总统拥有的权力过大
9.
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了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 |
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
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 |
1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一所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从1940年至1945年,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人在华的反战组织。这表明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
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
D.正义战争必将获得广泛支持 |
11.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
12.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
B.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C.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 |
D.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 |
13.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
B.警示世界大战可能爆发 |
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
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 |
14.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
B.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
D.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
15.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
C.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16.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土地兼并加剧 |
B.大量自耕农出现 |
C.有效保护非耕地 |
D.田庄经济产生 |
17.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B.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
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
18.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 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
19.
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 )
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 | B.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 |
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 D.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 |
20.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21.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
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