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普通班)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193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2.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3.
希腊智者克里底亚提出:“当人们还不会安排生活,只象野兽一样听任暴力的支配之时,当善无善报、恶无恶报之时,我想人们才诉诸惩罚性法律,使公正的裁判主宰一切,抑止暴力并给罪犯以惩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5.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6.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7.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8.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9.
《管子.乘马》载:“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可见管仲认为提高小农生产积极性的条件是()
A.推行“均田制”B.承认土地私有
C.实行“初税亩”D.“相地而衰征”
10.
(题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11.
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A.提倡有教无类
B.推崇“知识即美德”
C.崇尚意志自由
D.反对狭隘民主
12.
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13.
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14.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达尔文和李时珍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相似之处是
A.注重实地考察
B.制定植物分类法
C.总结传统科技
D.提出物种起源理论
15.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B.达尔文C.爱因斯坦D.普朗克
16.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17.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18.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B.推翻清朝统治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9.
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20.
对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国内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
B.沙皇的权利受到限制
C.工业的发展特别依赖美国资本
D.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受到封建残余势力的严重阻碍
21.
托克维尔在描述法国革命时曾这样写道:“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他的主人时,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而这些机会是那位天才轻而易举地发现的,他后来既是大革命的继承者,又是大革命的摧毁者。”对这位被称为“天才”的人物,评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B.发动进攻俄国的侵略战争
C.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D.重建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
22.
(题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3.选择题(共1题)

23.在新鲜萝卜中挖一个大洞,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洞中的食盐水倒出,向食盐水中再加少量的氯化钠(假设实验过程中溶液温度不变),则食盐水的质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