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19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2.
"致远”舰在中国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其事迹在当时欧洲也是极受褒赞。甲午中日战争中,与“致远”舰的悲壮历史有关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3.单选题(共15题)

3.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而且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4.
阅读下表,由此可得出的最恰当结论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 
中方 
12
191
2234
5艘沉没
约1200
日方 
12
272
3566
5艘重伤
约600
 
A.中国北洋水师损失殆尽B.此战使清政府开始避战求和
C.中国北洋水师主力尚存D.此战导致马关条约的签订
5.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文书写,遇有文词辩论之处,以英文为标准。这一规定
A.推动了近代教育产生
B.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权利
C.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
D.促进了近代工业的产生
6.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能体现出“国共合作抗日典范”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7.
梁启超曾指出:“今日列强之通患,莫甚于资本过度,而无道以求厚赢,欲救此敝,惟有别趋一土地广人民众而毋财涸竭之地,而全地球中最适此例者,莫中国若。”下列条约的内容能体现梁启超观点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
1861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样做的意图是
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9.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
A.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B.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10.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史实属同一条约的是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1.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为此,英国
A.扩大国内生产规模
B.纠结法国发动战争
C.决定对华资本输出
D.提出划分势力范围
12.
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向英国外交部电告:“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电文中“业已吞下去的领土”是在中国的
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13.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14.
1944年,豫中会战爆发,国军大败。董必武感慨战局,写道。“男儿抗日死沙场,青史名垂姓字香。中原倘有英灵护,怎让倭奴乱逞狂。”“今岁中原战役,倭势仍张,国军竟莫能抗,感时抚事,辄令人想念将军于不置也。”诗文里怀念的“英灵”和“将军”可能是
A.
B.
C.
D.
15.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 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 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16.
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处处都显得小心翼翼,对其制度、文化的态度也相对温和。康熙的评论与是时士人的反思与检讨相比较,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而后者却欲重返历代君主、尤其是明太祖“施暴”前的“三代之治”这反映出康熙
A.重视历史经验总结
B.反对儒家的历史文化
C.与士人的矛盾尖锐
D.坚持专制主义的立场
17.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