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材料二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运河区域不仅有穿越数省的人工河道,有运河上独有的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于城市集镇的公私码头、桥梁渡口,还有遍布于运河两岸留存至今的颇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寺庙、佛塔、道观、神庙)、融汇南北各地特点的园林、前店后场的工商作坊,运河沿线星罗棋布的工商业城镇。
明清中央、地方政府有专职官员从事河道管理,管理河道的差役河夫也逐渐趋于专业化,有管理漕粮和漕运的专门官职及相应的下属机构,还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对运河沿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运河将沿线各种区域文化连结在一起,漕运、商业活动及社会各阶层的南北往来,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心态、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逐步趋同。以宗教信仰来说,明代以前运河北部地区的宗教及民间信仰比较单一,而运河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宗教信仰则复杂得多。运河畅通后,运河南端的神灵也降临到了北方运河地区,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新中国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
材料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材料二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运河区域不仅有穿越数省的人工河道,有运河上独有的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于城市集镇的公私码头、桥梁渡口,还有遍布于运河两岸留存至今的颇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寺庙、佛塔、道观、神庙)、融汇南北各地特点的园林、前店后场的工商作坊,运河沿线星罗棋布的工商业城镇。
明清中央、地方政府有专职官员从事河道管理,管理河道的差役河夫也逐渐趋于专业化,有管理漕粮和漕运的专门官职及相应的下属机构,还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对运河沿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运河将沿线各种区域文化连结在一起,漕运、商业活动及社会各阶层的南北往来,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心态、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逐步趋同。以宗教信仰来说,明代以前运河北部地区的宗教及民间信仰比较单一,而运河南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宗教信仰则复杂得多。运河畅通后,运河南端的神灵也降临到了北方运河地区,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二、三,比较新中国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盛宣怀涉足“洋务”,毕生的追求是“办大事”,“做高官”。李鸿章对其野心看的很清楚。他对亲信说:“盛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作高官。”“挟官以凌商,挟商已蒙官”,上下其手,左右开弓,是盛宣怀大做“无本生涯”,最终成为清末首富的不二法门。当时清政府财力不济,开办“求富”企业颇多困难,可又不得不办,故采用“招商集资”、“官督商办”的权宜方式。盛宣怀明确提出,举办“求富”企业,“唯有援照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之一法,商集其资,民鸠其工,官总其成”。但企业大权,有官方督办掌管,不能完全由股权说了算。在盛氏的“督办”之下,经营顺手则分享巨利,甚至巧夺豪取,企业亏损则推卸,巧语趋避。但是,纵观盛宣怀一生,他只能操办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性产业,如轮运、电报、铁路、银行、钢轨专卖。他对市场化程度深、竞争激烈的产业则屡战屡败,无一成功,如矿务、棉纺织业等。
——摘编自卢伯炜《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改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督办洋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盛宣怀涉足“洋务”,毕生的追求是“办大事”,“做高官”。李鸿章对其野心看的很清楚。他对亲信说:“盛杏荪机智敏达,而乏毅力,其条陈固欲办大事、兼作高官。”“挟官以凌商,挟商已蒙官”,上下其手,左右开弓,是盛宣怀大做“无本生涯”,最终成为清末首富的不二法门。当时清政府财力不济,开办“求富”企业颇多困难,可又不得不办,故采用“招商集资”、“官督商办”的权宜方式。盛宣怀明确提出,举办“求富”企业,“唯有援照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之一法,商集其资,民鸠其工,官总其成”。但企业大权,有官方督办掌管,不能完全由股权说了算。在盛氏的“督办”之下,经营顺手则分享巨利,甚至巧夺豪取,企业亏损则推卸,巧语趋避。但是,纵观盛宣怀一生,他只能操办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垄断性产业,如轮运、电报、铁路、银行、钢轨专卖。他对市场化程度深、竞争激烈的产业则屡战屡败,无一成功,如矿务、棉纺织业等。
——摘编自卢伯炜《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的改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督办洋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盛宣怀。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玄宗即位后社会弊病遍野,决心改革。开元二年(714)六、七月间,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玄宗规定出为刺史的诸王,“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还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开元三年
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开元二年
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为了把人力更好地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去,开元二年下诏:“天下毋得更采珠玉、织锦等物。”对于违令者处以杖罚。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唐人郑棨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改革的意义。
材料玄宗即位后社会弊病遍野,决心改革。开元二年(714)六、七月间,玄宗解除了诸王的兵权。玄宗规定出为刺史的诸王,“令到官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还规定“宗王以下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复始”,使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开元三年
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经过一番整顿,“大革其滥,十去其九”,并重用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宰弼,协助治理国事。开元二年
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开元四年(716)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中,彭山开通济大堰一,小堰十,溉田一千六百顷。为了把人力更好地集中到农业生产中去,开元二年下诏:“天下毋得更采珠玉、织锦等物。”对于违令者处以杖罚。为了禁止社会上的奢靡之风,他还把乘舆服御、金银器物销毁,并把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规定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唐人郑棨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改革的意义。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8月20日晚,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要求商讨签约事宜。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帮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束缚了国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和反侵略决心坚定的苏联,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联之间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直接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直接死于战场的人数是2700万。”另据统计,苏联有1700座城镇和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被摧毁和损坏的工厂企业达31850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同德国人签约也像英法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一样,从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摘编自任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材料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8月20日晚,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要求商讨签约事宜。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帮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束缚了国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和反侵略决心坚定的苏联,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联之间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直接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直接死于战场的人数是2700万。”另据统计,苏联有1700座城镇和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被摧毁和损坏的工厂企业达31850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同德国人签约也像英法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一样,从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摘编自任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2.单选题- (共5题)
5.
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年份 | 纺织品 |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 煤 |
1865—1870 | 54.2 | 26.3 | 5.4 |
1886—1888 | 59.5 | 35.3 | 10.4 |
1895—1897 | 55.9 | 37.9 | 15.8 |
1907—1909 | 87.6 | 76.5 | 40.3 |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
6.
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省会城市开放。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
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
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
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
7.
1985年,我国政府规定:完全放弃了除粮、棉之外所有农产品的计划控制,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减低对粮食生产的计划控制程度,政府计划收购的粮食降至约占全部商品粮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改策明确市场化方向 |
B.生产者取得了经营自主权 |
C.经济体制改革迈人新阶段 |
D.农产品疏通体制改革加快 |
8.
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
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
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 |
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