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查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1734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中国某些城市的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上海的商业服务业网点遍布全市,密度和广度在全国首屈一指,商业行业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成为中外闻名的“万商之海”。根据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从1912年到1921年,上海的进出口净值从3.6亿关两增至6亿关两,十年间的平均比重占同期全国总额的40%以上。据《新青年》调查,上海开办的工厂数量逐年上升,到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

——据《上海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熊月之等《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材料三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由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则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指挥中心,重庆也由此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主编《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上海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2)依据材料一、二,简要说明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有利条件。
(3)依据材料三,分析促使重庆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城市的国际、国内背景。
2.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进一步分析阻碍明朝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迩者英人经营国事,上下一心,殚精竭虑,工商之务,蒸蒸日上,其富强甲于地球诸国。诸国从而效之,迭起争雄。泰西强盛之势,遂为亘古所未有。
——薛福成《筹洋刍议》(注:1879年至1881年成书,1885年正式刊行)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此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法规一览表(部分)
    
——据蔡双全《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研究》整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产生的客观作用。

2.单选题(共7题)

3.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4.
《晚明大变局》中说:“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此言“晚明大变局”的表现不包括
A.巨额白银流入中国B.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C.自然经济日趋解体D.思想解放浪潮滋长
5.
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最全面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6.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曾被人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下列关于爱因斯坦所做贡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因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奖B.揭示了时间空间的可变性
C.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D.突破了近代物理学的传统
7.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A.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B.向国人介绍西学知识
C.揭露列强瓜分中国阴谋D.为变法制造社会舆论
8.
2017年6月15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静海区纪庄子进行考古发掘的首批遗迹遗物出土,包括陶釜、陶瓮、铁锄,铁铲等残片。考古专家根据这些遗物和出土层位分析,该遗址为战国时期村落遗址。这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特色以及村落布局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静海区最早于战国时期形成村落B.实物资料是唯一可信的历史资料
C.考古发现是对历史的证明和拓展D.实物资料真实反映过往历史全貌
9.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