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143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干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三: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

材料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材料四中提到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2.单选题(共38题)

3.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4.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5.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乃反,市罢,遂不得履。”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D.与坊的界限被打破
6.
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B.“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南阳太守(杜诗),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这里的“水排”是
A.耕作工具
B.手工工具
C.冶铁工具
D.运输工具
9.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C.非常重视祭祀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0.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11.
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B.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12.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翻车
13.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14.
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15.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16.
《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A.西周
B.秦朝
C.南北朝
D.明朝
17.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
A.制瓷和丝织都属于家庭手工业
B.古代中国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并远销海外
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近代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到中国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日中为市
B.柜坊、飞钱的问世
C.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管理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9.
《齐民要术•序》(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20.
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21.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家张骞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常爱国运动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23.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4.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妥协性,根本原因是
A.力量弱小
B.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复杂
C.未经大革命洗礼
D.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25.
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必要的资金
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D.劳动力素质较低
26.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最早受到冲击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西部地区
D.中原地区
27.
在1912——1919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D.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28.
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了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涌入
B.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繁重的捐税负担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29.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30.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1.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32.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D.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33.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到:“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34.
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
A.人民公社化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合作化
D.土地私有制
36.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37.
邓小平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上述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
B.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D.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我们也可以建设健康的社会主义经济。
3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A.互联网B.报纸C.广播D.电视
39.
深刻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中国领导人是
A.***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40.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选择题(共5题)

41.

下列关于未成年人行使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行使权利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权利

③公民自由行使权利不受任何限制

④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

4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1{#/blank#},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2{#/blank#}和{#blank#}3{#/blank#}组成的经线圈.
4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1{#/blank#},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2{#/blank#}和{#blank#}3{#/blank#}组成的经线圈.
4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1{#/blank#},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2{#/blank#}和{#blank#}3{#/blank#}组成的经线圈.
45.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

①在挡秋千的小朋友; ②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③宇宙中行星的运动 ④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4